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2期   作者:宋淑艳1 刘昊2
[导读]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立德育人”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宋淑艳1 刘昊2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0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848000)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立德育人”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德为本,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本文在深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素和价值的基础上,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机制进行了明确的探讨。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要素;机制探析
        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只是基本要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课程的思想政治路径建设成为大多数高校关注的焦点,从而更好地完成“德育”的根本任务。本文将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希望从中得到启示。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与价值所在
        (一)基本要素
        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创新的产物,“课程思政”的核心本质是专业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教育功能。教师的责任是教育人民,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以及协调教育。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并确保全过程充分参与,从而保证学生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还能有极其广泛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平台。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引导作用,确保“德育”理念能够深入渗透到学科课程教育中[1]。
        (二)价值体现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将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置于重要地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以往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内容来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理论到科学的整合,在学生的未来发展视野中必然具有更加客观的视角,对职业道德和自我价值的认知水平也会得到较高的提高。第二,学科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都知道,学科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坚定理想信念是最基本的条件,这显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科课程包括并予以充分实施,必将实现学生在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
        (一)学科课程教学必须找到与思政理论课的交叉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要结合起来并不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基本目标,体现学生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角色的指导作用,实现全过程和人员编制,从而深入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因此,在高校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方法,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完善,深入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以建立和增强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基础,力图使学生从表面上探索事物的本质,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优化自己的思想,升华自己的价值观,正确树立自己的道德观念,从而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些教学目标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是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能充分体现专业人才的素质。其次,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找出两者之间的交集。在深入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后,学科课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结合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联系相关的教学内容[2]。

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展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风格,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思想、价值观和道德氛围的培养能够同步进行,从而深化根植于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立德树人”理念。
        (二)“两课”必须发挥出课程思政建设主阵地的作用
        从大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无疑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正确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地位,其中“两课”自然是该教学组成的最前沿。因此,在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具体操作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思想品德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从“两课”的本质出发,可以得出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学生的结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道德观念以及对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导,以确保学生可以对事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使用实际案例,使学生真正了解应该建立哪些理想和信念,应该保持什么道德底线,应该塑造什么样的人格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教育的发展。然后引导他们正确形成上述学生的观念。其次,实践教学应与之高度匹配,以确保理论指导的作用可以在实践中反映其应有的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是“两课”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规范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它才能为正确建立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发挥无形的指导作用,并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事物存在必是合理的,它的发展还必须遵守某些法律,以找出如何尊重事物的发展。显然,这将引导学生正确地发展上述概念,从而突出大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地位。
        (三)学科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将“观念培育”视为主视角
        质量评价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是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制定的,评价结果往往能客观地反映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面对“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化和落实,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培养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学科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也应重视这一点,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效果,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改进。这一时期的具体操作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学科课程质量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而言,应以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中心。其中,评价原则既要促进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观念作为基本评价原则,力求在大方向上发展。课程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很高。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上,应根据职业素质、政治表现、道德修养和学习态度来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模糊综合评价是主要的质量评价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反映学科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质量。其次,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要突出“概念培养”的主要视角。其中,“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与成就”、“思想、价值、道德”应作为第一层次评价指标,合理确定影响这三个方面形成的条件,制定学生的评价标准[3]。为体现学科教学在学生思维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应制定二级评价指标,在最后一个方面设计三级评价指标,力求保证课程思想政治道路建设与发展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结束语:综上所述,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道路并不平坦。要用科学手段消除进步过程中的一切障碍,实现德育育人,适应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总体要求。因此,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自然将成为未来大多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观点,也是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对当今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上敏,.让立德树人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开花结果[J].作家天地,2020,(18)
        [2]秦振泽,.坚持立德树人 推进“课程思政”——试析“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的构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5(1)
        [3]曾豪,张元圆,高君华,.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优化分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