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
江门市开平市开侨中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假参与”现象进行层层剖析,并以高中生公民素养的培育为目标,思考、尝试真正有益于公民素养,有益于学生走入社会的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关键词]:公民素养 参与式
什么是公民素养?公民素养的培育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实现?
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五品六力”(五品为爱心、诚信、责任、健康、自信;六力为自制力、学习力、参与力、沟通力、行动力、领导力)其中的“参与力”被视为公民社会最大的特征。一个会“参与”的人,才会拥有行动力、沟通力,甚至领导力,进而才拥有改变社会的力量。著名作家刘墉也以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一,是能独立思考的人;二,是有创新意识的人。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生成经验,提升能力,涵养意识。这样潜移默化的熏然定会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成为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公民做好铺垫。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它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课堂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讲故事、辩论等形形色色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各种各样的参与式教学确实在课堂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一改昔日“一言堂”“一枝独秀”的沉闷、单调,变得生动活泼,甚至热闹非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部分教师引导的参与式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下文将选取几个典型的情况加以分析。
一、参与式教学的现实与困境
1. 滥竽充数假参与:合作探究
眼下的分组讨论,合作互动成为新课改必备环节,课堂流行“四人小组”合作,或者武断地把学生“一分为二”进行对抗,或者强制安排学生“男女辩论”,甚至有的通过“抓阄”、“抽签”等形式分组学习。笔者认为这样前后分组、讨论形式简单、可操作性很强,课堂上运用无可非议。但是笔者观察到课堂上有的是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没有任何补充;有的小组把此时作为玩耍、聊天的最好时机。 “探究”没有促进有成效的学习,而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时间差不多了,还有学生正在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教师一个手势,讨论戛然而止,同学们又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座位上。被要求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评价是”等等。发言结束,合作探究活动也就结束了。这样的“探究”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也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探究学习。
2.花里胡哨秀参与:角色扮演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动”起来的新理念,热衷于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很多电影演员在准备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时都要进行社会体验,深入该角色的真实生活体验、感受。如央视87版《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准备竞选林黛玉一角时将《红楼梦》反复看了几十遍,从眼神、表情、心理等全方位领会林黛玉,甚至达到神入的程度。而我们的学生在进行角色体验时,表演不是羞羞答答,忸怩作态,让人感觉滑稽可笑,就是“木偶”般毫无表情地、刻板地背诵教师事先准备的脚本。这只能给人做秀的嫌疑,既没有带给学生真实的历史体验,也没有落实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实则成一场乱哄哄、空洞的“闹剧”。
3.喧宾夺主乱参与: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了不违背这些理念,部分教师出现了常常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啥就干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现象。如《新中国的外交》一课。课堂上,某位教师问:“同学们,周恩来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也是世界人民敬仰的杰出政治家。请你说一说周恩来超凡的人格魅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今天,我们讨论就这个问题,同学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经过一系列提问,有的学生说是家庭条件,有的学生说是天生的,有的学生说是留学国外……教师都给予表扬——“说得真好”“有创意”。教师打着自主学习的旗号,一味强调学生自主,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这样“民主”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基本目标落实呢?此外,教师游离于活动之外,缺乏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分析问题不得要领。这样喧宾夺主的乱参与“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名师成学江老师认为:“那些盲目质疑和挑战这种经典的讲授教学方式,言必称‘参与’,行必讲‘活动’的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一定意义上只能用学养不够,功底不实来解释。”这样的评价虽有失偏颇,但不无道理,尤其是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参与式教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极佳的鞭策。它促使我们教师更进一步思考、探讨、尝试真正有益于公民素养,有益于学生走入社会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二、有效参与式教学的探索
1.参与式过关基础知识
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不是关心学生“知道了什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是“怎样知道的”。历史教科书上的汉字学生都认识,学生独立看书、看懂课本的内容完全不成问题。据此是不是意味着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看书就可以达到此目标?要达到有实质意义的参与式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课前设计很重要。即教师为本课内容找准主题、找清主线、找好角度、找方法指导学生读懂教材文字隐含的历史内容。
案例1:在公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我为祖国献良策—“救国方案”征集活动》一环节。
操作方法:第一步,以同桌两人为单位,在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三组中任选一组完成卡片内容。第二步,随机抽取请学生上讲台填写卡片。第三步,其他学生修改、完善。第三步,通过展示、修改能够使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有清醒、清晰的认识。经此二步本课的基础知识点就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掌握,并能对本课在宏观上整体把握。
案例2:《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中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教学,笔者设计了以下下表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梳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线索。但课本的叙述比较零碎,学生自主学习并不能有效地梳理线索,形成知识体系。在教师设计的表格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就能通过表格中关键词高效、高质的完成对“邓小平理论”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
2.参与式塑造有思想力的课堂
“历史教学不是复古,更不是简单陈述,历史教学需要建构。”「1」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既不是为了记忆历史结论,也不是要对现有历史结论的证明或证伪,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理解过去就是一种理解自身、理解周围世界的关键能力。历史课堂在理解方面的培养对我们培育高中生公民素养起到的是潜移默化及内在的驱动作用。因此,我们拒绝记忆的历史课、拒绝单纯故事性的历史课、拒绝题海式的历史课,致力于打造学生参与式的有思想力的历史课堂。
思想力从何而来?质疑与批判。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提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质疑和批判,最有效的的教学方法就是要能启发学生学会质疑和批判。”质疑与批判从何而来?著名经济学家于远光先生:“为什么问号像一把钩子的形状,因为你如果没有问题,就钩不到知识。”面对课标规定的学习要点,笔者尝试摒弃面面俱到的讲授和“靠船下蒿”的任务型教学模式,采取层层设问、步步引领的方法组织内容,设计环节,在拓展空间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案例1:公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我为祖国献良策—“救国方案”征集活动》一环节。在 “听证会”一环节中笔者根据洋务派、维新派学习西方过程中呈现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如:①有人说:2号方案(洋务派)是1号方案(抵抗派)的复制品,怎么回事呢?
②有传言说3号方案(维新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你们如何辟谣?
借此激发学生于看似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同时通过逼迫式思维训练的方法,及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追得学生疑惑、困顿,然后师生共同层层剖析,进而理解洋务派和维新派向学习西方的特点。
案例2:《毛泽东思想》一课要求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为避免灌输结论,学生摆脱回答问题时只会照课本念现成结论,笔者设计了表格关键词引领、系列思路问题穿线、生生互教的教学模式。
(1)表格关键词:
(2)系列思路问题:
①请结合必修一政治史14、15、16、17课分别列举四个阶段相应的重大事件。
②根据该阶段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思考毛泽东在思考与中国革命相关的什么问题,从而得出什么理论?
③这些理论反过来对中国革命或建设又有什么意义?
(3)生生互教:教师先示范“萌芽”阶段,并提供一些必要材料。然后以前后两桌四个学生为单位,每一位学生负责一个阶段的分析。学生通过看书、与他人交流、讨论等方式,按照自己的思路及自己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把系列思路问题分析清楚,并且要求向其他三位学生阐述清楚,务必使双方都理解。第三,挑选四个学生上讲台给全班讲解,接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质疑。
独立思考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知识产生、发展的起点,是现代公民素养的基础之一。课堂的设疑、追问不是“请君入瓮”,也不是让学生说出老师早已预设好的固定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参与。正如江苏扬州中学的名师王雄老师说的:“我不需要结论,我需要的事他们的参与过程,结论他们自己来得出。”因此,笔者认为课堂设疑、质疑、课堂追问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绝佳方式,以问题带思考,由思考促参与,有思想力、有思维的课堂可慢慢生成,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课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这种方式对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冲击会使其受益终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公民素养的培育。
注释:
「1」李树全.阅读改变观念 思考提升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2):41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4
2.钟有为、黄伟.“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 王顺良.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甘肃日报(兰州) 2010.(5)
(获 广东教育学会2013学年度学术讨论会征文二等奖,2012年开平市教育教学论文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