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敏霞
杭州钱塘新区前进小学 311228
内容摘要:“副版绘本”随着教材的改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成为知识的再加工者。我们应遵循孩子的特性,借助绘本故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应该配合教材,巧妙组合,做到灵活地用;在内容和形式上时有创新,实现创造地用;要时时处处关注儿童、尊重儿童,做到理性地用。通过对一下《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副版绘本”的有效使用,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副版绘本 使用策略
策略一:灵活地用:研读教材,精心整合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核心教育主题是:适应新生活。现阶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依然对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趣味性是吸引一年级儿童的主要特点。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一年级的新教材采用了绘本式教材设计的思路。这种图文结合的蓄势文本降低了孩子们学习理解的难度,适合他们学习。课堂上,我们要以教材为主,对教材内容细心研读,精心组合,做到灵活地用。
1.话题整合,促进经验生长
我们常常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以副版绘本为例,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能感受观察到的、经历过的生活资源,与教材话题整合,在相互交流的对话中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促进成长。
【实践探索1】
教学内容:第2课《我们有精神》——《谁精神?》
教学目标:领会“有精神”的样子,展示“有精神”的样子。
教学简述:
1.(出示副版绘本)赏绘本P6、P7,找找看,故事中谁精神?
2.讨论:提出自己对“精神”的理解。
3.你喜欢绘本中谁精神的样子?分享自己有精神的样子。
教学效果:本课中,借助对《谁精神?》绘本的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精神的样子,两个话题一整合,加之教师的点评,学生就更容易明白“穿着整洁、交往大方”等也是有精神的表现。在绘本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对话,使他们的生活经验不断获得生长。
2.把薪助犬,整合课外资源
孩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在他们的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一个绘本并不能营造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可以在课堂上增补课外的相关绘本,把知识“空白”补充起来,以解决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达到“因需施教”的目的。
【实践探索2】
教学内容: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课外绘本《快来打扫房间吧》
教学目标:养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绘本描述:蕾不喜欢打扫房间,经常找借口,后来在拜访了邻居后,不得不承认井井有条是必需的。聪明的她还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整理房间的办法。
教学简述:
1.你们的房间是谁整理的?
2.蕾也是这么想的,但她后来想出了整理房间的好办法,是什么?
3.听绘本《快来打扫房间吧》:有什么想说的?
4.回家践行。
教学效果: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入绘本《快来打扫房间吧》,引导学生借助绘本明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逐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借助绘本在课堂最后布置了践行作业,将教学延伸到了家里,使目标落到了实处。
3.迂回曲折,重归柳暗花明
教材中的副版绘本都有其特定的情节、知识、体验增补作用,但是这样的绘本故事可以放在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导入、结尾或中间的探究环节,甚至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课时的限制,也可以在第一和第二课时都使用,以达到强化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调整使用的时机,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
【实践探索3】
教学内容:第12课《大家一起来》——《小鹿和小猴》
教学目标:了解合作,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乐趣,培养乐于合作的意识。
教学简述:
在第一课时时拆分使用绘本初步了解合作。
1.播放副版绘本《小鹿和小猴》故事开头(绘本图片1和2),提问:小猴要怎样才能过河呢?
2.课堂游戏:贴鼻子(在无人帮助情况下贴),说感受。
3.贴鼻子2(在同伴帮助下贴),说感受。
4.播放副版绘本图片3,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
在第二课时时复现绘本(着重绘本图片4-8),点明合作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效果:本课教学时,教师将副版绘本进行了拆分与复现的使用,让学生在学习绘本的过程中认识了合作,也强化了“合作需要牺牲,合作需要感恩,合作才能共赢”的思想,学生在对故事的理解上也更乐于接受课本知识的学习,最终也能收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成效。
策略二:创造地用:充实文本,创新形式
由于时间的迁移,地域的变化,副版绘本中的内容和呈现形式需因地因时作出调整与创新。因此,作为使用者,不能拿着它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对内容及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在内容上常作调整,形式上时有创新,实现创造地用,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
因条件限制,教材中的绘本不如专业绘本画面精美。如课堂中能有效利用不同形式来辅助呈现绘本故事,化静为动,使简单的画面丰富化,那么它所蕴含的德育素材将被很好地激发。
1.新闻链接,借题发挥
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本知识学习,它必须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若在教学中让低段孩子直接将书本链接至社会生活,理解和接受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借助副版绘本做铺垫,缓慢链接入社会生活信息,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实践探索4】
教学内容:第4课《不做“小马虎”》——《马虎危害大》
教学目标:明白马虎的危害,养成做事要认真的习惯。
教学简述:
1.出示绘本《马虎危害大》
2.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3.链接新闻:杭州一幼儿园紫外线消毒灯没关,导致多个孩子眼睛灼伤。
教学效果:在进行绘本铺垫后,教师将真实的新闻与绘本画面有机结合。新闻的真实性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小马虎”真的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从而激发学生动机,下定决心改掉马虎的坏习惯。
2.生生合作,角色扮演
绘本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低年级的孩子爱模仿,对于他们喜欢的人或物他们都善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去演。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演一演,评一评,学一学”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个人的体会总是少之又少的,但是时间关系,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进行汇报,将全班体会进行整合也难度太大,所以,要利用四人小组的有利位置,整合学生的体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应搭建体验的平台,引导孩子对绘本角色进行扮演,如舞台剧,小品等,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凸显故事主题。
【实践探索5】
教学内容:第4课《不做“小马虎”》——《小马虎添麻烦》
教学目标:通过反思生活,初步知道马虎会带来麻烦,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事认真不马虎。
教学简述:
1.教师现身说法引马虎:老师展示自己的衣服上忘记剪商标就来上课的马虎。
2.由此及彼议马虎:说说自己马虎的经历和当时的心情。
3.情境现马虎:有人觉得马虎没什么,这不小明又犯马虎了(出示副版绘本)。
4.表演绘本:四人小组根据副版绘本表演,明确要求,尤其是表演出爸爸的心情和小明的变化。
教学效果:在对本课副版绘本进行课前处理的时候,生怕孩子们由于缺少经验,在表演环节只会是浅浅带过,但没想到,由于一年级孩子们普遍存在的“丢三落四”现象反而激发起了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将自己和父母日常碰到此类事情时的后续呈现在了课堂上,反而强化了他们要做事认真的态度。
3.补充拓展,续编故事
在教材中有一类开放性叙事的绘本,是以提问、对话或续写的方式结尾的,这类绘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就故事的内容通过讨论或其他方式进行完善和补充。绘本故事是想象和创造的成果,在学生续编故事前,往往需要对绘本中的角色及情节进行充分的认识,这样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比条框式的说教更为有效。
【实践探索6】
教学内容:第3课《我不拖拉》——《拖拉鸟》
教学目标:了解拖拉,初步认识拖拉的害处,探寻做事不拖拉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简述:
1.副版绘本导入(动画视频版),将绘本前7幅图放完,提问:你喜欢这只鸟吗,为什么?
2.联系实际,找生活中的“拖拉鸟”。
3.拖拉的毛病会带来什么问题呢?故事比赛:拖拉鸟以后会怎么样?
4.在现实生活中也像拖拉鸟一样,结果又会怎么样?
教学效果:在绘本结果续编时,由于不代入自己本身,孩子们都讲的头头是道——有冻死的结局,有来年吸取教训早早垒窝的结局,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在故事中切中感受到了拖拉带来的危害,因此,在接下来的回归生活事件中,孩子们也开动了脑筋,纷纷懂得拖拉可能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不要拖拉的认识。
策略三:理性地用:关注儿童,尊重儿童
在副版绘本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而要以儿童为主体,关注儿童,尊重儿童,做到理性地用。
1.生活需求——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副版绘本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活动内容的组织,还是活动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儿童视角——注重课堂的真实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否真实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实地参与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得到真实的成长。
(1)目的真实——追求价值的真实性
我们应该设计在学生真实生活中真实有用,对学生的真实生活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的活动。而不能华而不实,为活动而活动。
(2)真实进入——追求参与的真实性
我们应在活动中追求学生参与的真实性,站在儿童的视角,保持童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3)真实情境——追求体验的真实性
教师设置的情境要基本符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对学生的生活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4)真实表达——追求收获的真实性
活动中我们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揣度老师的想法来表达。这样才能有真实的收获。
3.难度适宜——考虑活动的可行性
我们面对的是才迈入小学校门一学期的孩子,因此设计活动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活动的可行性,不要过分拔高活动要求,以免孩子丧失活动的兴趣。
三、结语
利用“副版绘本”来辅助《道德与法治》教学,降低了孩子们理解教材的难度,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孩子们最柔软的地方,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成长。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一定要合理处理“副版绘本”,使之服务于我们的课堂,点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
2.池拥民,《小学低年级品德课堂引入绘本的尝试》,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04
3.祝祖岗,《绘本,为品德课程打开一扇窗》,中小学德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