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奉昭
四川省平昌中学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以及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当前高中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的素养,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构建自己对于历史的正确认识,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鉴于此,我结合自己多年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经验,对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引言
随着高中历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深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五大学科核心素养被凝练为新课改最终指向的实际目标,也是历史学科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外在表现。但在近三年来,高中历史教学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却未见有重大成果,这就很值得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重新认识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素养之间的融合,既是高中历史教师重视更新理念的表现,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以自身教学反思心得为依据,从教材、现状、效果与评价等四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分析。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概述
(1)唯物史观,历史学科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而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属于一般规律的理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让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学生理性看待历史学科,并对历史发展总体规律的准确认识具有积极意义。(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对于学生来说,是让学生在解释历史时合理利用历史资料将历史重现,并且在应用历史资料时有效分辨史料的真伪。(3)时空观念:让学生感受现如今我国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4)史料实证:使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历程;(5)家国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健全人格,不仅如此,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能让学生对中国基本国情有充分地认识并加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时存在的问题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自皇帝王朝的姬轩辕时期算起,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蕴含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的历史教材拥有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然而在有限的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时间内,要想将这些历史文化知识讲授给学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任务。并且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由于单一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缺乏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常常在教师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分心,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降低。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史料观和时空观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史料观,教师可以通过历史证据,从而展开历史实践的推理和论证,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总结出历史时间规律,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尹大刚重视学生史料观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历史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信息。从多样化的文化分析和研究过程汇总,还原历史事件的真正面目。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的真实且具有可信度。
(二)关注现实,对历史教学现状的重构进行反思
即使对新课标、教材有深入的研究,但不一定能转换为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受历史教学惯性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理念中走出来,甚至认为三维目标与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滞后的理念,不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很大的阻碍作用,对新课改的推进也是巨大的阻力。诚然,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两者又是不同层面的能力要求。因此,只有解决历史教师观念转变,才能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受学情的影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也存在接受的过程。由于自义务教育以来,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往往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对历史学科素养的综合要求,尤其是实料史证等素养,更是难以接受。
(三)转变思想,提升认识
思想支配行为,是行为的先导,因此要想改变行为重要前提就是要转变思想。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生的学习思想都会影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效果。作为教师来说要知晓新时代历史学科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提出对当前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务必要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意识和历史能力,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适应新时代历史教学的需求。对于学生,历史教师也要从历史学习的意义、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新的高中选课制度的调整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学会学历史,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三)设置历史问题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参与感,以此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及时地对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教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及时创设历史问题教学情境,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验收学生的预习成果,并及时展开提问,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理解情况,并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能够主动接受其中的核心素养。
(四)合理构建历史知识结构
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难点主要归咎于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由于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历史实践的分布、关系和影响,导致在学习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入手。所以教师可以实践一时间轴为主题,针对历史实践进行分析,从而整理出历史实践的脉络,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从而确保了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并且在整理时间线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构建的结构,引导学生自主的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构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到不同的历史实践,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注重效果,对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行反思
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反思,还应从教学效果来透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效果既是教学评价最权威的标准,也是观察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指标。在现实教学中,效果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高考的综合运用进行回答。这是因为,高考综合试题的运用,就是落实于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上,是以考促改的最有效方式。纵观近三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的解答上,可以用说“得素养者得天下”。而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就要以创新的教学方式来彰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能在培养过程中学以致用,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
(六)提出探究问题,强化素养渗透
问题是传统历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载体。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问题检验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同时,学生也会以问题的形式向教师表达自己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从而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在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开展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教师可以构建探究情境,强化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我国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的作用是什么”等具有探究性元素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中,进一步深化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践行的外交政策”“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和作用”以及“求同存异”等相关知识的认知,从而加强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节课中史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可见,在历史核心素养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效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史料的理解和认知,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
(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对待历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在展开历史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历史知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常常忽略对学生面向历史知识情感共鸣的培养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是功利的,并且不利于学生今后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融入。基于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正确的情感共鸣、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意义,让学生感受祖国悠久历史的美。
结束语
新时代、新要求,也是新挑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特别是新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意味着历史教师必须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地提升学科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出发,关注学科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重视过程中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把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哲.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诊断与教学反思[J].年轻人,2019(10):138+172.
[2]周爱霞.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111+113.
[3]王红艳.让教学反思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09):46-47.
[4]凌袁春.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反思[J].现代职业教育,2018(22):221.
[5]薛天照.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J].新课程(下),2018(0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