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芳
(山西省实验中学,山西 太原030031)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常以实验来引领元素化合物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与操作,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操作与交流合作能力。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创新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化学实验;核心素养;创新路径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深化,高中化学教学理念及模式迫切需要更新和改良。通过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化学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通过化学学科学习,逐渐习得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获得,不能通过直接传授的方式,而是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实验探究既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化学教学应结合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活动的一些创新路径。
一、以实验的趣味性,点燃学生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现象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发挥化学趣味性的特质,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他们的眼球,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故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甄选趣味性的素材,促使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积极探究,通过主动分析进而习得新知。例如:以“原电池”一课为例,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笔者在实验环节创设了趣味性的学习情境,如铜锌原电池中,为了说明有电流产生,将音乐贺卡取代电流计连入电路中,当形成闭合回路时,音乐响起;而断路时音乐停止。有趣的现象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对该实验充满好奇。随后,引导学生借助桌上的实验用品对原电池的基本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展开探讨,有效增进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又如,笔者在教学“氨的化学性质”时,把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设计成魔术环节。首先,向学生呈现了两个“空”杯子,其实里面装满氯化氢和氨气,然后,将它们瓶口相对后抽出玻璃片,则杯子里立刻产生滚滚浓烟,课堂氛围一下子被激活,学生跃跃欲试想对该空杯子一探究竟,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循循善导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质疑。例如:以“氯水的性质”的教学为例,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形式。首先,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1.向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有什么现象?2.若再滴入新制氯水,大家预设又会出现什么现象?3.试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前两个问题学生意见一致,并顺利进行了实验验证。但第三个问题学生出现了分歧:部分学生认为发生褪色现象是由于氯水中的酸和NaOH反应,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是氯水中含有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而使溶液褪色。分歧的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立刻展开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该实验以循循善导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组织科学实践活动,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教师组织科学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如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笔者为学生安排了课外任务:“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金属?利用家庭小实验验证它们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现有条件,进行实验设计,探究金属的相关性质,并要求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学生都积极投入学习任务之中,积极收集生活中的金属物质,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进行性质的实验验证。在该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们加以引导、启发和点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体验中逐渐形成化学学科素养,为他们综合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最终把研究成果与课堂探究相结合,完善相关知识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化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操作与交流合作能力。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把握核心素养的渗透,更新教学理念,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核心素养的目的紧密结合。注重以探究实验活动为驱动力,合理地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储备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文. 浅析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第14卷(26)
[2]代有平.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策略[J]. 高考, 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