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2期   作者:陈思宇
[导读] 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陈思宇
        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324000
        【内容提要】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提问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及语言表达等能力,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反复实践、内化于心,使课堂提问落到实处,实现有法可循。语文课堂提问同时应该注意区分课型、正面评价、因势利导等问题。可以从树立问题类型意识、关注教学环节区分、注重评价语有效性等策略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桥梁,对推动课堂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互动来调动课堂氛围从而提升课堂的活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的提问是课堂的提亮剂,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从而达到文与心的融合,催生出自己的思考,获得自我满足和情感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积极反馈也是对教师问题设计的肯定,这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提问都有醍醐灌顶的效果,当下语文课堂中提问环节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提问的单边化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堂需要具有艺术性,这个艺术性首先体现在教师语言文字运用的艺术,教师提问的艺术。教师抛出的问题要经过精心的语言组织设计,要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否则就会陷入看似提问其实只是老师一言堂的单边化的僵局。
        以下是一个失败的例子。一位教师在教授《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十分合理,紧贴本文的课题,但从有效性来探讨,这属于无效问题。教师从中并不能获取一些有效信息,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也多是不加思考、脱口而出。或许此时学生正讨论得热火朝天,看似课堂十分活跃,但这却始终是一项单边活动,学生不仅没有从中收获什么,反而破坏了课堂秩序,影响了课程进度。
        还有一些教师在提问时惯用一些口头禅“是不是?”“好不好?”等等,对于这类提问,学生不能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喜悦,只能被动地回答“好”或“不好”,“是”或“不是”。提出这类问题的教师,忽略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课标理念,仍停留在传统课堂的刻板提问模式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从学生出发,培养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教师单方灌输,要明确提问是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提问不应该是为了提问而提问,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将提问从师生双向互动变为教师独角戏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既要与文本紧密联系,又要有新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
        2.面向人群的单一化
        很多教师为了让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得到相对较快较准确的回答,往往会请一些语文成绩优异的同学来回答,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语文课堂面向的人群单一化。一些学生得不到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久而久之便会对语文课堂失去激情和兴趣,认为语文课堂与自己无关便放弃思考。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语文教师错误的提问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我们的课堂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应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只有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进来,才能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3.问题设计的低层化
        课堂面向人群单一化的一大原因即是教师设计问题缺乏层次性,缺少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设置的提问应是基于学生的学情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对知识的接收和反馈能力也不同,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提前准备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回答的问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在未来也将会转化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并通过精准有效的提问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
        (一)树立类型意识
        语文教师应首先明确提问类型。课堂提问类型可以分为识记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和分析性问题这三大类。
        1.识记性提问
        识记性提问包括判断提问和回忆提问,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对此类问题的考察,可以采用相机抽查背诵或组织听默写等形式来检测和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掌握能力。
        2.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检测的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进行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所学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紧紧抓住表达“我”内心恐惧的两句话进行教学,从语言文字切入,在“我”字上做文章。教师应关注到现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培养他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创设相关情境帮助他们培养这种能力。而这篇课文中的两句话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方法——“联想想象法”。
        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进行提问:“作者为什么在短短的两句话中多次强调‘我’这一人称?”教师抛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当你遇到了困难你会注重‘问题本身’还是‘你自己’?”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个人独特感受,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境感,共情之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教师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效果就更好了。
        对“联想想象法”的回顾和应用同样还可以体现在其他类型的文本中。都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时机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这样能使学生通过联系自身进而为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搭建思维支架,与此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了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分析性提问
        分析性提问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这类问题往往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出答案,而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推理,识别条件和前因后果,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后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文中首段就有可做文章之处。“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针对这句话,教师可以提问:“从下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这种装腔作势的姿态是持批判和讽刺态度的,但作者在此处又为何用褒义词来形容他们呢?”通过提出上述问题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能力。在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后,学生不难得出:实际上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是鲁迅个性化语言艺术的展现以及对清国留学生陈腐气息表达厌恶的体现。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1+X”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课内领向课外,让他们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感受鲁迅的写作风格及语言魅力。
        (二)关注教学环节区分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选择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倘若错过了最佳的提问时机,就会事倍功半,不能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而在这之中起连接作用的则是巧妙的提问。精巧的提问不仅可以推动课堂教学,还能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教师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什么特点?”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堂“整体感知”环节中的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作答。到第二个“重点感悟”环节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你是从哪里读出你所说的特点的呢?”这时的问题从原先聚焦一个面变为聚焦一个点,学生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可以从感官、句式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验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一次把问题向外推,抓住句式进行提问:“鲁迅先生一方面说‘不必说……也不必说……’,一方面又将童年回忆尽可能详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无意之举还是有意为之?”虽仍处于“重点感悟”这一环节,但此时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做了进一步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求联系到作者的创作情感和写作目的。这三个提问具有层次性,不仅推动了整堂课的进行,还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支架,通过解答上述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反之,如果教师不进行教学环节的区分,在任意教学环节随意抛出问题,则会将学生的思路打乱,不知所云,学生的反应也会预示这是一堂失败的课。
        (三)注重评价语有效性
        当学生问题回答结束后,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并及时给出积极的回应。当学生回答出彩时,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当然对于学生回答欠妥之处,教师也应善意指出而不是严厉指责,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要做到积极正面、具体可感,拒绝空泛而千篇一律,如果长期使用单一的评价语,例如“非常好”“很好”之类的词会减弱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卖油翁》中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这句话时,学生深情并茂地读完了,此时教师应给予具体评价,而不是一句“你读的真有感情。”草草带过,取而代之的应是“你把陈康肃公当时愤怒的神情都给出来了,老师听到你把‘尔安敢’读得特别响,加了重音,你真不错!读到人物的内心里去了!”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教师也应具体点出,以帮助其日后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中的注意事项
        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下简要列举一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动。
        (一)区分课型
        常见的课型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等,不同的课型要求教师的提问方式也要有所差别。以下以新授课和复习课为例作简要分析。
        1.新授课
        语文课的文体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散文、小说、诗歌、文言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教师在教授不同的课型时,问题的指向性也应适当调整。例如在教授散文这一类型文体时,教师应指向情感教学。散文是作家个性化的言说,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指向情感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品读作者抒发情感的语句,扎入语言文字深处谈谈理解和感悟,实现从学习一篇文走向认识一个人。再如在教授小说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以《猫》为例,教师最终层层拆解课文,通过一次次的提问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第三只猫的象征意义,进而将文章推向高潮,揭示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真正做到浅文深教。
        2.复习课
        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对所教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日后更好地复习。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或根据课程内容以及易混淆的知识点适当提问,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教师用怎样的提问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他们的目的和出发点都应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打好根基。
        (二)正面评价
        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每位同学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平时应多积累一些丰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语。但评价的本身还是应立足于学生的回答,针对其回答中的要点给出积极肯定的评价。要从正面进行有效评价,善于挖掘每位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并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一次次回答中进步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达成了课堂提问的目的之一。
        (三)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教师应做到以平等之心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当向学生提问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多用“你能来给我们说一说吗?”“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困惑?”等等之类亲切自然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作答并塑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相比教师以师者高高在上的教学语言提问,学生更乐意接受前者。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挖掘学生提问的思路和亮点并加以指导,启发学生多角度回答。教师温和的教学方式,平等的交流态度,恰当的点拨引导都能化作学生学习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学生走向更远的未来。
        提问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节好课离不开教师艺术性的提问。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师应将“引导”握在手上,把“主体”还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获得属于自我的成长。再有,语文学科以其特殊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或者不合常理的地方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这是教师深入文本后的匠心独运,会使整堂课增色不少。
        作为教师,应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对每类课文有自己独到的语文见解,通过用心、用巧的提问来帮助学生更精、更准地掌握知识,从课内走向课外。不断吸收,不断创新,在深深浅浅的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和挑战自己,在与学生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真正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中获益!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参考文献:
        [1]张新其.初中语文教学指导——统编教材怎么教(理论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46—52.
        [2]刘祥.有滋有味教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0—78.
        [3]常军.浅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性[J].学科教育,2019,(2):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