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周文军
[导读] 公民意识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必备素养,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在多元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周文军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学校 湖北 咸宁 437100)
        摘要:公民意识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必备素养,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在多元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养成教育中接受社会规则、法律责任、集体精神等感染与熏陶,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的合格公民。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将学生带入关心时政、角色模拟、课堂辩论、研究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公民意识生成与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公民意识; 核心素养
        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速度加快,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中学生来说,非常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与思想的影响,进而形成“非主流观点”,导致他们公民意识淡薄,缺乏社会参与感与责任感,甚至没有社会公德心,这无论对于学生个人发展还是整个社会发展都很不利。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在关心时政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国家的发展壮大对每个公民都有重大影响,公民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需求都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契机,要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政动态的好习惯。例如,每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的议案,涉及民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是课外教育的最佳素材。例如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很多有关教育改革的观点,如有的人大代表提出通过发展在线教育来确保教育公平性,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推进教育资源共享;这对于我国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通过多元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科学、系统的在线指导,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活学习动机。围绕这些有价值的议题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的表达观点,探讨在线教育的好处,提出可行性与难点。通过延伸探讨人大会议的议题,既能了解国家时事政治,也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感,强化公民意识。
        二、在角色模拟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角色模拟是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学生在体验不同角色的同时,深化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学会用理性思维去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唤醒强烈的公民意识。学生在模仿与感受角色过程中,明确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熟悉社会道德规范。例如,学习“生活需要法律”时,每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都要知法、懂法、守法,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法律,自觉维护法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结合当前社会焦点话题“校园欺凌”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设计“模拟法庭”,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参与欲望。在模拟演练过程中,大家按照正式的庭审程序进行审判,各组学生共同参与座谈会,利用学过的知识谈一谈个人观点与领悟,逐渐在内心深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懂得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接受处罚与制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尊重生命。


        三、在课堂辩论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产生质疑、投入辩论,在此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运用,综合锻炼其发散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而通过趣味又激烈的课堂辩论,学生的公民意识已经悄然生成。例如,学习“我们与法律同行”时,根据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共享单车乱象”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随意破坏、据为己有等等问题。围绕这一现象,大家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分组,一方认为整治共享单车问题要从立法角度出发,加大惩治力度;另一方面则认为整治共享单车问题要从道德教化角度出发,重在宣传教育。经过一场精彩纷呈的微型辩论赛,大家各自发表想法与见解,深刻理解树立规则意识、守住道德底线的重要意义。
        四、在研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弊端,真正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建立学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促进知识内化。例如,学习“开放互动的世界”时,本节课设计社会调研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各小组围绕世界各国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服饰特色以及名人传记等为主题,自行收集材料,开展调查与分析活动。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了研究学习的成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世界各国的文化风采,引导学生树立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态度,理解异国文化,同时也激活强烈的爱国之情,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公民而自豪。
        五、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这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所以教育教学活动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带领学生突破课堂、迈进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针对本地建设“最美城市”的社会事件,政府已经在各个社区下达文件,要求社区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积极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满意度。针对这一社会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自行完成社区整改建议书,如禁止小区养大型宠物,宣传做好垃圾分类,经常性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人物精神等等。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公民意识的内化。
        综上所述,通过道德与法治课上唤醒学生强烈的公民意识,有利于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树立民主意识与集体主义思想,摆脱内心的不良情绪与错误行为,端正思想态度、养成良好习惯,热爱祖国、尊重生命,敢于承担自身责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为了国家长远发展而努力,这才是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欣.巧用生活实例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义务》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4):51-52.
        [2]何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4):128-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