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开弓射雕手:萧平的艺术生平断想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刘其让
[导读] 萧平,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
        刘其让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摘要
        萧平,别署平之、戈父,室名爱莲居。祖藉扬州,1942年生于重庆,少时随父母定居南京,故刻有“生于山城,长于石城”一印。其幼承家学,其父鼎咸先生于文化艺术皆有较高造诣,尤其长于书法,萧氏耳濡目染,中学时代已为校园翘楚。
        
        关键词
        萧平 国画 书法 文人

正文
        上世纪六十代初,萧氏考入江苏省国画院专修班,得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名师亲炽,眼界大开,艺术精进。三年业成,时逢著名的文博大家、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曾昭燏先生到画院要人,条件是不仅画得好,还要通晓古典文学,以便从事书画鉴定工作。曾氏为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之长曾孙女,新中国文博事业奠基人之一,为胡小石先生的女弟子。她开出的条件,在当时学习绘画的众人中恰好萧平符合,从此萧氏走上了以艺术鉴藏为源流的书画创作与学术研究的道路。在南博期间,他深入画理与画史,过目逾万件古画真迹。在研读这些优秀的古代书画艺术遗产时也造就了自己一双鉴真辨伪的火眼金睛与崇高的艺术修养。
        七十年代中,萧氏又有机会随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鉴阅了北京故宫及苏、渐、皖、沪等数省市所藏艺术珍品,无怪乎徐先生“文革”第一次南下归来逢人便说:“我发现了两个人材,浙江有黄涌泉,江苏有萧平,他们对地方名家的认识是我所不及的。”此后,萧平也便成了徐邦达的入室弟子,得以真传。书画鉴藏的丰富实践推动了萧平对传统的深入领悟,使他创作才能的发挥有了深厚的基础,使他有机会也有能力日后按照个人的情性来选择艺术发展道路。在理解和领悟传世的中国书画艺术精神时,萧氏心追手摹,以画笔追摹历代大家的风格,解析流派的演变,为日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做了重要的学术铺垫。1981年,萧平先生调回江苏省国画院工作,成为职业画家。于南博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和艺术造诣,让他在画院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在步入不惑之年,将画室以“朝华馆”易名为“爱莲居”,喜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其淡于名利的明志之举。此后三十余年,他始终坚持书画、鉴藏、词章三位一体的理念,反映在作品上便是不拘一格,借古开今,也就造就了他在创作、研究、实践等诸多方面不同凡响的艺术造诣和建树。因此,美国的麦坚尼斯说:“萧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人物写照,即所谓的‘文人雅士’。一如先前的许多文人、画家、诗人,将传统之脉延绵光大。萧平就是通往中国古今美术史的最佳指引。”
        萧平先生长于六朝古都南京,此地“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尤以金陵为最。”(朱偰先生语)明清以来江南以金陵为文化重地,文人荟萃,艺术繁荣。萧氏于此得山川清淑之气,又汲江南丰厚人文传统滋养,故萧氏的画有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人气,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有着深邃鉴赏眼光的学者型的画家,一个传统的文人画家。

其著述颇丰,关乎画史与画论,如《龚贤研究》、《爱莲居艺谈》、《丹青论古今》等一批论著,其学术成就,七十年代京城便有“南萧北薛(永年)”之誉,一时佳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平的绘画格清新明丽,亦正是传统的体现,也是其文人特质的体现。早年学艺的浸染和自身艺术特质决定了萧氏的艺术,而这其间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间,江苏国画院在傅抱石的带领下,开创了江苏国画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的创作方法,这也正是萧平在画院的学习阶段。这样的艺术思想和训练,对萧氏后来的绘画创作产生了“自胎性带来”的根本性影响(陈履生语)。因此,尽管萧平崇尚和追求元人的气韵,并以明代江南画家的笔墨风格框架统领自己的画风,但骨子里还是一直注重表现生活的情感,不管是春天的梅花岭、秋日的栖霞山,他都以最为熟悉的现实和赖以寄托的情怀最终来体现,清雅脱俗,充满了人间的情味,诗意间充满生命的意趣,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深层主题。
        萧平先生亦为山水、人物、花鸟并工的能手,其作品既有“新金陵画派”的生活情味,也有其自我艺术感悟的相参妙得。其山水,融宋骨元韵,近取傅抱石、亚明诸先生之风骨,并喜以诗词立意,熔铸笔墨,格调不俗。用墨则多从青藤等人入手,设色则以黄公望的浅绛法为主。如所画《怀云林》(2009年),作者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的笔墨精神,构出一幅传统文人的“遥遥居山水,冷眼向横流”的野隐情怀的山水。萧氏以古树、远山、帆景构成简洁而雅致的画面,立意高简,诗意淡淡,乍一展卷,一种清雅、淡远的韵致沁人心脾,其一贯的文人心灵、鱼樵耕读的内心世界另人向往。在设色上,用墨清幽沉静,淡而弥厚,清丽和雅而又莽莽苍苍,笔墨所至,无限生机,笔触空灵不着端迹,随意抒情。以中锋笔法,俊秀清逸,一泻而出,精细处细若游丝,彰显出画家迥然出尘的高洁情操。如果以恽南田的艺术标准来评价萧平的山水画,方感到其高妙绝伦之处,也恰恰是这样的简约意境,营造了画家心中追求的理想精神图式,可谓心师造化之妙品,并深得“含道映物”与“澄怀观象”的中国艺术最高精神。其花鸟,常取法于徐渭及吴昌硕等,时又融之西方绘画色彩,以构成为长处,新颖活泼而不入俗套。萧氏爱荷,时入画图。曾云:“荷花的品格,正是我为人为艺的准则。”盖亭亭净植的荷花,如美人临风,高洁脱俗,不媚不妖。其人物,从梁楷、张大千化出,带有浓浓的文人气。或诙谐,如《米芾拜石图》、《钟馗嫁妹图》;或凝重,如《大滌草堂图》,《罗两峰与方白莲》,皆神情各俱,气息生动。而《昏昏灯火话平生》(1990年)一图,取丰子愷先生之画意与笔意,笔简意长,有如朱自清《背景》,回味无穷。此外,萧平先生为一批古今艺术大家的造像之作,以其深刻的学养理解与醇厚的笔墨写出,神形情毕现,让人难以忘怀。1987年,萧氏有《髡残造像》问世,徐邦达先生曾题句曰:“残师世传为人孤癖独行,画笔尤苍浑绝世。戈父为作此造像,踞坐傲兀,仿佛见其生平。举止神情虽出心造,却似与之曾相觌面。使师而在,当款接不下同程青谿也。”髡残是清代“四大画僧”之一,一生孤癖,少与人交往,只与程青谿往来并视为知己,萧氏之画已为造境之作。2000年,萧氏复有《髡残大画师造像》一画,画面上苍柏青葱,髡残读坐,清苦中安详而宁静,非常人难得之境界,与前画比较,更显画者之心绪与笔墨功夫。此外,萧氏为诸家造像,如董玄宰之闲适,石涛之逸放,八大之冷峻,白石之沧桑,大千之的飘逸,无不入木三分,刻划准确,可谓传世之作。
        此外,萧平先生又擅长书法,早年受其父鼎咸先生影响,从二王入手,曾临摹黄山谷、赵松雪、董香光之作,清隽飘逸中寓刚劲和挺拔,生姿韵,求变化。入画院学习后,拜高二适、林散之二先生为师。其书多见其师高二适风格,隐隐有一种“凌厉”之气,在淡淡的放纵中又见书卷气,文人气息浓郁。萧氏之书,融章草、今草、狂草为一炉,下笔沉疾而有力,毫无犹豫与迟疑,纵横不拘,已达到翰逸神飞的境界。尤其他的竹简书风,以行书为底,以章草为风格,以汉碑为笔法,朴拙率意,流动隽雅,以“现今江南无出其右”之评,似不为过。徐邦达先生有诗赠云曰:“竹帛前承古隶字,似分妍拙合相从。更怜书法连图绘,才俊如君喜见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