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魂:一堂课的最终旨归——一次观摩课引发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金涛
[导读] 晚自习后半段学生之间窃窃私语,本想发怒,不料学生的谈话吸引了我
        金涛
        云南省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   652499
        晚自习后半段学生之间窃窃私语,本想发怒,不料学生的谈话吸引了我。原来学生在讨论近来网上比较火并且被《人民日报》点了名批评的抗战剧《雷霆战将》。见老师来学生把疑惑抛向了我,问:“老师,住别墅打发蜡的八路军抗战确实荒唐,但真实的抗战是怎样的能不能讲讲?”;“老师,课本里说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牵制了一半以上的敌军,那么作为正面战场的国军干什么去了?”;“老师,我看了网上的文章说相持阶段国军参与的战争中很多次战役都是主动出击并且击毙敌军人数不少,为什么教材还说蒋介石消极抗日?”;“老师,为什么抗战那么激烈的阶段还会有‘皖南事变’这样不利于团结的事情?”;“老师,有没有好看的抗日剧?”......学生的求知欲使我怒火立消并且成功把思绪拉回到了新学期对实习教师的一堂观摩课的场景。
        一、思考的缘起
        2020年下半年,新学期即将到半历史教研组来了四位实习老师。作为学校安排的任务跟随实习教师观摩了几节课,整体下来作为还没有教学经验的新老师来讲其实还比较不错。唯独在讲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24课这与抗日战争有关的两课过程当中稍有瑕疵,触发了我对“课魂”问题的思考。触发的焦点在这么几个问题的处理上:1、过分倚重教材2、展现日军罪行和中华民族顽强抗战的历史史实再现不够充分3、在教学处理过程当中过多的放在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讲解4、对“皖南事变”的来龙去脉讲述不清
        二、关于课魂的理解
        顾名思义所谓课魂就是一堂课的“灵魂”,即一堂课讲下来后教师自己课前所要达到的预设目标是否实现。当然,这只是最低层次的课魂,实际上我的理解是课魂的实现不能只简单的理解为:我想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吸收了这么简单,事实上课魂的第一主导者是教师自己本身,这就意味着一堂课课魂能否赋予它真正的内涵从教师自己对一堂课提出“教什么”的问题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教什么”这一个起点无法做好,那么即便有更好的“怎么教”的手段,航道也会跑偏,这一堂课注定是不完美甚至是失败的,课魂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课魂它可以是核心知识点,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核心知识点要符合历史本真,即使有时很难也应无限靠近,核心价值观也应是基于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之上有自己的一个价值边界。所以,归根结底课魂的实现还是要回到“教什么”的问题之上。
        三、关于课魂的教学实践
        下课后回到办公室,就有关抗日战争的这两课的教学实践我们做了一个圆桌探讨。
        首先第一个就是新教师过分倚重教材内容的问题,因为后面三个问题的出现缘起都是基于这第一点。实际上过分倚重教材是每一个新老师几乎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是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历史学科上体现是非常明显的。教材本身只是一个参考,一个大纲,不能简单的把上课理解成或做成教教材。

我们的教学应该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一堂课的课魂即“这节课我该教什么,传授怎样的知识点和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广泛搜集和阅读资料,当然搜集和阅读的史料一定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两大核心素养之上的。对抗日战争有关的这两课建议参考任世江先生著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王秀鑫、郭德宏俩位先生合著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郭德宏先生写的论文《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也许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方向。
        (二)顽强抗战
        (1)局部抗战时期:1、1932年2月13日十九路军坚守某阵地的60余名战士在最危急的将火油浸湿全身,负重型炸弹,突然猛扑日军阵地,60余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2、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发布《告全军将士书》写到:“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我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3、淞沪抗战中我军以装备简陋的7万之师,抗御装备精良的8万之敌,达33天之久,迫使日军三易主帅。4、1936年的绥远抗战当中,山西的阎锡山遵照父命,将87万元遗产捐作援绥抗日战款。
        当然,日军的暴行是罄竹难书,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之所以例举这样一些具体的史实不是说学生在这一课过后一定要记得这些内容,而是为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能够对近代以来这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有更深的历史体验。这样的安排我想比简单的罗列几次大的会战更有意义,不是说罗列大的会战没有必要而是在罗列的基础上摆出这些具体的史实更能突出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更能培养家国情怀。
        再次是关于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中共领导革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同意郭德宏先生的观点即“从形式上来看,无疑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国民政府领导的。因为国民党是当时的执政党,国民政府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直接领导和组织了全国的抗战......从实际领导来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则共同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共产党领导主要限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而对国民党领导的广大地区,主要是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领导的。因此,应该承认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
        最后是关于皖南事变的问题。我认为既然这一课是讲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那双方就是中国和日本。既然如此,像“皖南事变”这样的国共内部的问题完全可以不用讲,因为这一课主要内容是日本的残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如果过多强调国共间的争斗一是回到上面的问题,二是不符合这一课的主题,况且皖南事变的发动共产党也不是一点责任没有的(注:1940年10月,新四军发动黄桥战役,歼灭国民党韩德勤部11000余人;1940年11月底至12月,发动曹甸战役,歼灭韩德勤部8000余人)。如果非要讲不如把事件的来龙去脉缕一缕。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想历史这样一门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每一课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课魂,这个课魂就是一堂课的最终旨归,也就是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只有把“教什么”的问题明确了,方向指对了,这一堂课才可能成功,不然教学手段再高明,本末倒置的做法注定是一堂失败的历史课。
        参考文献:
        ①《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郭德宏,历史教学杂志2005年第11期
        ②《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王秀鑫、郭德宏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
        ③《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任世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④《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评述》荣维木,教学与研究杂志2005年第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