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小学劳技新课堂构建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周立萍
[导读] 根据当前小学劳技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劳技教学实践经验
        周立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311221
        [内容摘要]根据当前小学劳技课堂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劳技教学实践经验,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发现、激励、推广、改进。在劳技课教学当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积极引导;激励创新之处,认真指导;推广创新之处,大家享用;改进创新之处,再来创造,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通过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在生活中、在劳动中结出创造之果,开出创造之花。
        [关键词] 实践创新  发现  激励  推广  改进
        一、我们的思考
        (一)发现问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除了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还得让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创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灌输式教学
    分析:老师把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一一告诉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操,这样的确可以更快捷地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很快学会方法。但没有通过细细品味、缺少碰壁、磨练与反思,没有了独立思考,抹杀了创新思维。
        问题二:缺乏变通
    分析:老师,我缺这个材料,完成不了这个作品了。学生在制作时,只局限于一种材料,不会寻找材料的替代品,缺乏变通创新的思维。
        问题三:思维定势
        分析:老师,xx的做法和你的不一样,他做错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東了思维,导致一些创新的做法认为是错误的。
        问题四:作品千篇一律
        分析:作品展示阶段,作品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如老师示范的小布袋是长方形的,学生的小布袋大多数也是长方形的。学生虽掌握操作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散,缺少设计,缺乏创新能力。
        ……
        综合以上的问题,我发现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没有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老师缺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思想,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欲望与创新能力。
        (二)追寻有效的“实践创新”素养发展的策略
        我们在小学劳技教学中研究促进学生“实践创新”素养发展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从“发现、激励、推广、改进”四个方面入手,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与技能,还得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其基本框架如下,“→” 表示教学进程,“←→”表示师生互动,“∣” 表示对应关系。
       
        二、我们的实践
        (一)发现创新,积极引导
        创新一直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只是缺少去发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应去发现那些创新的因素。
        1. 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是为了“学”,在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关键,通过教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现创新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学生的职责。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的创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引导,进行比较分析。
        (1)引导学生多观察
        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才能改进事物。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创造发明的基础。作为劳技教师,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奠定创新的基础。
        在教学《认识云雀结》时,引入课题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云雀结的结构,发现一个完整的云雀结是由两个头和一个绳环构成的,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每幅图是由几个云雀结组成的。通过多次的观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云雀结的组成,再接下去的编织中会按照这个构成来操作,同时为后面的百变云雀结打好了基础,即使是百变也需要再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天马行空。通过多次的观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打下基础。
        (2)引导学生多质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只有会质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创造。在劳技课堂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多质疑、多发问。
        在认识了云雀结的构成后,紧接着我又出示两幅图,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是否是云雀结,此刻,学生脑子里不禁会产生疑问:云雀结不是由两个头和一个绳环组成的吗?哪个不是呢?简单的两幅图,马上引起学生的质疑。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它们都有两个头和一个绳环,确定都是云雀结。怎么还会有不同云雀结呢?再次引发学生的质疑。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要多角度观察云雀结,让学生探究出原来是云雀结的正反面。同时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区分,得出绳环在上是正面,绳环在下是反面。引导学生多质疑,促使学生积极地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散思维,可以利用正反面的不同来设计制作不同的云雀结作品。
        (3)引导学生多构思
        在劳技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与技能,只差整体的设计与构思。这时,我们不用急着让学生去完成整个作品,可以让学生先从作品的色彩、造型、布局、材料、功能进行整体的构思,展现自己的创新。
        在学会了云雀结的编织后,学生掌握了云雀结编织的方法和技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构思:通过抽拉技术怎样变化云雀结?调节云雀结的耳翼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云雀结与另外的中国结组合可以做成什么等方面的构思。通过构思,学生不仅在实践操作时有明确的方向,而且制作出的云雀结作品又具有特色。
        2.仔细观察,发现学生的创新
        学生在劳技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创新因素。在课堂上,我们深入到学生中去仔细听他们的想法,仔细看他们的做法,及时发现他们在做法、构思等方面的创新。
        (1)从材料上发现学生的创新
        在劳技课中大多需要各种材料来完成作品,有些作品除了用这种材料制作,还可用另外材料制作来代替,甚至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合理利用替代材料,及时加以肯定。
        为了寻求合适的材料,聚集学生的智慧,在学习《认识云雀结》前,让学生预习课本准备相应的材料,学生带来的材料五花八门:作为轴线的有筷子、铅笔、铁丝、吸管等,作为圈的有透明胶圈、塑料套圈、铁丝自制圈、钥匙圈等。最后作品展示创意十足。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寻求更多的替代品。
        (2)从做法上发现学生的创新
        在我们的劳技课堂教学中,有些作品的制作方法不止一种两种,而是有多种方法,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同的、创新的做法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萌发更多的创意。
        在环形编织云雀结这一环节时,发现一学生在双线头起头时并不像我们一样把绳对折穿过,而是一端留出的绳非常短,几乎所有的绳都在另一端,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两端一样长,编织完后的两端留下来的绳子都很短了,剪下来没什么用了,而像她这样一端剪下来还可以再利用。这种超越传统的方法给课堂增添了无限的智慧,我和学生都为她的创新做法鼓掌。
        (二)激励创新,认真指导
        发现了学生在劳技学习活动中的点滴创新之后,教师要格外珍惜和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它是稚嫩的、微小的,都要进行激励。
        1. 点拨指导,激励创新萌芽
        学生的每一个创新萌芽,都凝聚着他们非凡的、独特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必须加以认真地点拨指导,激励创新萌芽。
        (1)点拨,解决重难点
        学生在尝试制作时,肯定会碰到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适当点拨,解决了重难点,解决技术问题,为接下去的创新打基础。
        在云雀结的连续编织过程中,发现两种问题:一是对于绳子是上压还是下挑搞不清,造成云雀结时而正确时而错误,二是编织时上压和下挑没有交替进行。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思考:何时上压?何时下挑?通过连续编织两个云雀的分解动作,让学生得出结论:绳环在上要上压,绳环在下要下挑。通过点拨,学生清楚了这一规律,解决了重、难点,学生在把握这个技术点的基础上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2)点拨,拓展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形象的,但同时又伴随一定的狭隘性。在尝试动手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往往占着主导作用,以往的知识技能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思维发散性不强,这对创新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此时,教师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能更大胆主动地放开思维,放开手脚去干。
        在《认识云雀结》第一次试教中,发现学生受书本作品影响,学生在处理最后的线头时都使用打火机采用了藏线头法。很明显,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在第二次的试教中,引导学生除了藏线头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做造型的方法来处理多余的线头,这一点拨,学生的思维马上打开了,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各种造型……
        2.积极评价 ,促进创新生长
        我们要抓住学生在劳技活动中的每一次创新,这都是一次极好的营造创新氛围的契机。让学生、同伴、家长等都参与评价,积极的评价,可以给学生更多鼓励、建议和指导,不但有效地保护了这个创新,而且营造了一个能产生更多创新的环境。
        (1)老师评一评——制作过程的亮点
        在制作过程,教师巡视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在制作的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亮点进行评价:对学生准备的材料进行评价;对敢于尝试的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所提出的制作方法与问题进行评价;对其能发现问题、大胆表达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进行评价。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更好地改进作品,激发学生能够创新。在评价时,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相结合,直接用”“这里改一改果然实用多了”、 “敢于提出问题,真会思考”等口头语言来评价,也可以用微笑、点头、竖起拇指等表示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与欣赏,还可以采用盖印、发小礼物等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等等。在认识云雀结中,学生把老师奖励的珠子还运用到了钥匙圈中,组合成了一幅有趣的图案。
        (2)自己说一说——创新设计的特点
        劳技课不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敢于说,乐于说,敢于也乐于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学生作品在让他人评价之前,先由自己来介绍自己设计制作中的特点,让别人欣赏自己的精美作品与独特设计。这样的自我评价,既给了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又能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自我肯定,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出更多的独特设计。
        (3)同伴找一找——作品设计的优点
        同伴间用相互评一评的方式,用欣赏的眼光来找一找同学作品优点,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在评价的过程中发展。同伴间的评价,不但激励了同学,提高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再次创新。同时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欣赏到同伴的优点,自己不知不觉也会朝这个优点去发展,也萌发出创新的思维。
        (三)推广创新,大家享用
        创新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少数人的教育,因此,当学生有了创新的成果和经验后,应该及时推广,尽量让班级所有的人都熟知。这样会起到一种促进作用,促进成果的普及优化;促进创新氛围的形成;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展。
        1.推广经验,实践应用
        通过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经验方法进行交流分享,把它进行推广并应用于实践中,使更多的同学能分享同伴的经验,少走弯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创新上。
        在学了连续编织后,发现一个学生编织得非常快,于是我趁机请出这位学生,让他告诉大家怎么做的。原来他在编织时没有上压绳拉直,穿过绳拉直的动作,上压完后及时把绳穿过抽出,动作一气呵成。学生通过他的经验方法分享,大家利用他的经验,编织的速度明显有了提高。
        2.推广成果,激发创新
        创新成果的推广,可以缩短这项成果优化的时间,别人可以直接在你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从而使这项成果更完善。
        (1)小组交流推广
        在师生共同的操作实践中过程,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积累和推广点滴的创新,而小组交流推广又是最便捷、最及时的途径。通过小组交流推广,促使学生的手艺越来越精,创新成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
        在完成单线头编织和连续编织后,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中通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就是在对单线头编法技术的总结,积累他人的经验,更快更准确地进行单线头编织。
        (2)成果展示推广
        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劳技作品凝聚着学生智慧的结晶,分享交流劳技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交流推广成果,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技术和思想的交流。在展示学生作品过程中,让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从而产生头脑风暴激发创意,达到思维碰撞、提升智慧的理想效果。
        在完成环形编织及线头处理后,进行了全班作品的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先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全班学生的作品,再通过派代表评选优秀作品并说出其理由。在展示评选的过程中,学生对云雀结正确、紧密的编织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造型方面也得到了启发,有了更多创新的意识。
        (四)改进作品,再次创新
        很少有人能一次性就创作出完美的作品,改进是一个提高、创新的关键过程,可以对制作材料、使用工具、制作步骤、方法、装饰等方面进行改进。在改进中,还要教育学生,切忌人云亦云,鼓励做中求“异”, 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1.对作品进行改变
        在原有作品上加高、加长或加点装饰,效果会如何?或者剪掉一点、缩小一点,变得简单一点,会有什么结果?将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变一变,会产生怎样新的效果?
        在掌握了云雀结的编织方法后,我们可以从绳子的颜色上进行改变,编织成一朵七色花;可以把轴线换成容易弯折的铝丝,编织完后弯折成各种造型;可以把中国绳结换成毛线,编织成一朵毛茸茸的花等等。
        2.对作品进行迁移
        启发学生把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到其他事物上去,来个移花接木,产生创新思维。
        学会了用云雀结编织钥匙圈后,运用编织钥匙圈的方法运用云雀结结来编织手链、手机挂绳等;同样,在学会了用纸盒做收纳盒,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但用别的材料来制作收纳盒;学会了做独轮手推车的模型,可以利用制作独轮手推车的方法技巧来设计制作两轮车,甚至是三轮车。
        3.对作品进行组合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劳动与技术课学习后,引导学生我们可以把那些作品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作品。
        如学习了云雀结后,利用云雀结的连续编织和环形编织完成太阳花,云雀结和学过的单结、平结、玉米结、秘鲁结等中国结组合起来完成一个挂饰作品。
        4.对作品进行优化
        从现有作品出发,在测试或实际的使用中,发现不牢固、不美观、不方便、不安全等不足之处时对作品进行优化。
        在环形编织的造型中,采用了工字钉进行固定,虽然在展示作品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携带时却很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如何优化呢?集思广益,学生提出多种方法:可以用热熔胶进行粘合,可以用针线进行缝合等。在使用的过程中碰到问题逐步进行改进,逐步进行优化,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我们的体会
        “发现、激励、推广、改进”建构了以“实践创新”为重的劳技课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发现、乐于探究、勇于创新”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设计和创新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各种技术技法,发散了思维,创作各式各样的作品,展示阶段,作品不再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一过程让学生收获了技能,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新。
        与此同时,在实施“发现、激励、推广、改进”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拓宽劳技学习范围,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技巧。从发现到激励再到推广改进,有时还需不断反复,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往往一堂课的时间是不够用的,这就需要延伸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思考和努力改进的。
        
        参考文献:
        [1]管光海主编,“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劳动与技术, 2015.
        [2]V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3]华银良.小学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策略研究.新课程(下), 2014(9)
        [4]吕媛.构建劳育拓展课培植学生生活力.教学月刊,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