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科学材料,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公开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感悟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陈丽丽
[导读] 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这一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教师就必须优化和设计合适的科学材料
        陈丽丽
        浙江省东阳市城东街道罗屏小学 321000
        【摘要】 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这一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教师就必须优化和设计合适的科学材料。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多动脑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围绕<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节公开课浅谈如何优化科学材料,增强材料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选择结构性材料启发学生自主探究。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 材料结构 实验操作 自主探究

【背景描述】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第四课。本课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转折课,指导学生先观察比较生熟食物的不同点,细致观察食物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本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一是区分生食和熟食,二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三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本课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验能力及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考虑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主动探究相关内容,认识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然后在教师简单的点拨引导后进行小组合作的实践操作与创新。
【案例描述】
        师:同学们,你们是哪个班的?很高兴来你们学校给你们班上课,今天,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食物。想不想尝尝?(想)桌上有提子,用牙签插着我们尝尝提子的味道。好吃吗?好吃!(牙签保管好,它将伴随我们整节课,实验要用到)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丰富的知识大餐,所以接下来同学们上科学课该怎么做?(要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声音响亮)好的,陈老师期待你们的表现,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生活导入
        师:刚才同学们尝了水果提子,老师这还有块生猪肉能尝吗?为什么?(要熟吃)
        师: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食物需要熟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板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师:你知道还有哪些食物需要熟吃?哪些适合生吃?哪些生熟都可以吃?为什么?有什么好处?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啊!
        [设计意图:有效学习是从兴趣开始的。在导入环节安排让学生品尝食物,虽然只是一些常见的蔬果,却能快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接着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请看,这是什么?对,它适合熟吃。老师这里有两个马铃薯一生一熟。
        2、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哪个是生的,哪个是熟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看、捏、摸、尝、闻、切、剥……(科学实验中对不知名的东西我们不建议用尝的方法,对已知的食物,可以适当尝一下,但要注意---卫生。)
        3、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你们想到的办法来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这里提醒一下,如果要用水果刀应注意安全,记得边仔细观察边认真记录,(观察时最好按顺序由外而内观察)(教师在投影仪上显示记录表。)还有小组内交流声音轻点,免得被其他组听到,比一比哪组同学发现不同点最多,描述语言最贴切,拿出马铃薯开始吧。
        4.活动:观察、比较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教师巡回指导。(适当提醒他们使用小刀注意安全,注意卫生-----使用牙签)
        5.交流汇报:有没有小组发现5个以上的不同点?师:哪一组还有不同的发现?师:汇报的同学真棒,补充的同学也很棒!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6.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细致地观察和比较,发现了生熟马铃薯有那么多的不同点,从这些不同点中,你能说说马铃薯熟吃的理由吗?看来马铃薯由生变熟之后在颜色、味道、气味,软硬等许多方面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些变化,所以我们觉得马铃薯适合熟吃。(对,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7.师:另外,发芽的马铃薯更加不宜食用,请看拓展资料。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讲明要点,明确任务,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且教师精心选择,巧妙设计,让学生能动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比较的自主探究活动。不时地向学生渗透安全和卫生意识]
三、观察比较生熟猪肉
        1.刚才我们研究了生熟食物之间的区别,那么食物由生到熟这一过程中到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想不想研究一下?老师带来了生猪肉,生活中将猪肉烧熟可以用什么方法?(煮、烤、蒸、炒……)今天我们就采用最简单的方式煮的办法来研究。
        2.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4片生猪肉,我们要明显地观察猪肉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你觉得该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实验方案。(留几片?煮几片?煮熟后全部同时取出来吗?取出后该怎么放?)对,要留一片生猪肉作对比观察,放入3片煮,按一定的时间,分别取出,(这里我们统一按1分钟,3分钟,5分钟分别取出一片)取出后按从生到熟的顺序放到培养皿(玻璃片)上。
        注意:猪肉每取出一块就及时观察做好记录。观察时可采用刚才观察马铃薯的方法,但不建议大家用尝的办法毕竟是实验室加工煮熟的,不是很卫生,不过可以用手撕一撕等其他方法来观察。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很仔细发现的最多。
        3.实验前请看下温馨提示
        4.学生实验。
        5.交流汇报:猪肉由生到熟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实生猪肉里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虫卵等经煮熟后会被杀死)
        6.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细致地观察,我们发现了食物熟吃的优缺点同时也得出了食物生吃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猪肉片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能对猪肉变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进行描述。教师精心选材、巧妙设计(选五花肉作为研究材料、取3片生猪肉放入水中煮,按一定的时间取出,留一片作对比观察,这样猪肉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使学生认识到猪肉片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并了解食物从生到熟最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消化。这一环节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
四、总结拓展
        1. 我们班同学真厉害,营养专家和我们想的是一样的,一起看一下吧。(出示熟吃食物和生吃食物的优缺点)
        2. 总结:不管生吃食物还是熟吃食物,选择饮食方式的标准是要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科学饮食。
        3. 学了本课,说说你的收获吧。
        4.最后食物生吃、熟吃各有特点,那么放久了之后会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有些食物适合生吃,有些食物适合烧熟吃,以及它们的利弊。]
【分析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使这一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教师就必须优化和设计合适的科学材料。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多动脑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一、巧用材料,激趣引入  
        本课先让学生课前品尝水果如提子,然后问学生生猪肉能否品尝,自然而然引出本课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效学习是从兴趣开始的。在导入环节安排让学生品尝食物,虽然只是一些常见的蔬果,却能快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接着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出课题。
        小学生对事物都有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教师精心准备,巧用材料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着手。比如上《马铃薯的沉浮》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请看(出示一个马铃薯)这是什么?生:马铃薯(土豆)。让一位学生把这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1号杯中马铃薯下沉,擦干后放入2号杯中,马铃薯上浮。这是怎么回事?通过马铃薯放入1号和2号烧杯的不同沉浮鲜明的对比现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操作有趣的实验材料,就会主动思考,去发现其中的问题,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
        我对教材的设计当中的第二个活动----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生、熟马铃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生活经验对生、熟马铃薯进行初步的观察;然后提醒使用工具,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工具进一步观察生、熟马铃薯内部特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让学生的观察由浅入深更具有目的性,合理的控制了学生的观察进度。另外学生在观察时每人都有一个生马铃薯或熟马铃薯,组与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发现的不同点多,目的是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观察,学生自主观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升组内同学间的交流,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目的,教师仅仅是一个“配角”。  
二、巧选材料,提高效率
        在本课第三个环节观察比较生熟鸡肉的材料的选用上,出于时间的考虑,我做了一些改变。首先我选用猪肉代替鸡肉作为研究材料,可以提高效率。而且选择的猪肉在煮的过程中在颜色、香味、煮时出油多等变化更易于学生观察到。选用不同的猪肉,实验效果也不同。我试过用纯瘦肉,发现肉在煮过程中出油很少。用五花肉就比较好,煮出来的肉出油多而且很香,实验效果明显。又如《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中“纸的奇遇”[出示材料:玻璃杯、废纸、水槽]将纸塞入杯底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猜想:杯中的纸会不会被水浸湿?在这实验基础上,选择有结构性的材料如乒乓球,变成“舞动的小球”实验[出示材料:饮料瓶、乒乓球、水槽],现在把玻璃杯换成饮料瓶,纸团换成小球,会发生什么现象呢?然后将瓶盖戳出一个洞,同样实验,又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材料的特别选择,实验现象的新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更易理解知识,更好地学会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三、精心设计,把握时机
        这节课,我在引入部分准备的材料是几个提子和一片生的猪肉。引入时分别让学生来尝一尝,学生一般都想尝提子而不会想尝生的猪肉,这时引出让他们区分哪些食物适合生的吃,哪些食物适合烧熟吃。这两种材料的出示,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简单、直接、快速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本课第三个活动需完成三个观察任务:观察生鸡肉、观察生鸡肉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观察熟鸡肉。一开始我对材料出示顺序的安排是:下发一个装有两块生鸡肉的培养皿,一组加热仪器,一张记录单,让学生进行活动。我发现按照这样的顺序,学生看到加热材料后立马就把生鸡肉放入了烧杯的清水中开始了加热,完全忘记了还有观察熟鸡肉的任务。为了提高实验的效率,我有了以下反思:本课是以科学观察为主题的课,是以“观察”作为方法教学的课。从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来看,本课属于从静态观察向动态观察的发展。如何突破动态观察并描述这个重点?其实重点在于把握实验材料的出示时机。然而材料出示时机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上,并能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及课堂的临时反应作出调整。为了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循序渐进地完成第三个活动中的三个观察任务,必须要调整实验材料的出示顺序。按照观察任务的顺序,我可以第一次发材料时只下发一片生猪肉,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只观察生猪肉,填写完实验记录单,汇报完实验发现后,再下发第二个观察任务的材料:每个小组3片肉和加热装置,此时再要求学生加热生猪肉,并且要求3片生猪肉放入水中煮,按一定的时间分别取出,让学生认识到猪肉片变熟过程中存在渐变的过程,这样对于学生观察和描述猪肉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更加清晰明了,完成第二和第三个观察任务。这样,实验观察更有条理性,实验效率也会提高。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示材料,几次下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习惯养成后,再放手一次性下发全部材料,让学生自觉调整实验进度。由此看来,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要精心设计出示的时机,才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科学材料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学生自主探究目的的有效方法,而优化科学材料也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考虑小学生的活动特点和需要,从增强趣味性入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能达到科学教学中自主探究目的。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注意把握材料出示时机便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加探究层次的丰富性。学生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也能高效地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单满意. 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选择策略[J]. 科技创新导报,2016,(27):155,157.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7.155.
        [2]朱永新著   朱永新教育文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教育部师范司编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叶澜等著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刘捷  挑战21世纪的教师[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刘格林.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1):122.doi:10.3969/j.issn.1004-8502.2015.11.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