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专题教学模式探析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艾晶
[导读] 《社会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艾晶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内容摘要:《社会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创设了以教师课堂引导为主,学生参与讨论和课外调研为辅的专题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的有效性,实现了教研合一。
        关键词:专题教学、参与模式、问题的实效性

        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障碍,这是社会普遍认同的看法。正是由于这样趋于一致的看法,所以,对社会问题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性研究的意义是重大的。在意义的认识方面,不仅表现在宏观上,即社会发展水平上,而且还表现在微观上,即趋于发展水平上,以及民众的生活上。《社会问题》在社会学学院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后因适应专业调整需要而改为专业必选课,是该院主要代表性课程之一。自1987年建系开始,相关任课教师便开始了本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建设和教材的选订,而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并且在院内及校内建有“社会政策研究所”、“性别研究中心”、“东北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以及与校外联办的“社区”、“老年”、“儿服”等实习基地,配备有专门的办公室,曾经高水平地完成了大量的服务社会和相应的调查研究任务。社会学学院的学生也都以其较好地掌握了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而闻名.同时还形成了社会问题研究的系列课程如社会心理学、家庭社会学、越轨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统计等。在教学上,针对本门课的授课内容和需要,任课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了社会问题的专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务水平。
        所谓专题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一些重大而典型的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社会焦点等作为专题,相对集中地进行教学分析探讨;同时,围绕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热点和共性问题,组织学生经过调研、专题报告、课堂交流、教师指导等环节,进行相应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教师则在与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由此,在《社会问题》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由于社会问题的特殊性,一直比较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注意实验、实践学习和典型案例示范,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从2010年开始,还进行了影视观摩及随堂实验的教学尝试,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一、教学指导原则
        在社会问题的专题教学中,因社会问题的特殊性任课教师在授课中,应结合社会学学院的教学特色及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因地制宜的选择主题和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把学和用统一起来,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把教学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内容进行同步练习的过程结合起来,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意识研究到专业视角的渗透再到后期的问题处理,贯彻在课堂的随堂教学中,同时组织课外社会问题调查研究小组,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成为我院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特色。
(二)突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古今中外杰出的问题视角及解决方法作为我们的学习内容和临摹的蓝本,而且把教学过程和大学生的科研课题、院内教师的各类科研课题结合起来。本课程团队多年来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和国内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并指导学生申报了各类科研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本课成为社会学学院的主打招牌。这不仅有力地推进了院内的科研成果的形成,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突出教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多年来,社会学学院的培养宗旨为,同时联系实际利用平时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去了解社会现实,在小学期及寒暑假带学生出去调研。通过多方调查研究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一个完整、真切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的专题教学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专题教学内容,与该门课所用教材《社会问题概论》章节基本保持一致,主要包括自杀、精神疾病、吸毒、卖淫、青少年、赌博、拐卖人口、残疾人、老年人、婚姻家庭、失业、贫困、流民、乞丐、流浪儿童;二是社会目前的焦点和热点社会问题,主要关注在开课时间内社会大众所集中关注的问题,在选择此类专题时,要注意精选专题,同时符合大纲要求,贴近现实生活。如2012年的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2011年的李刚事件等;三是学生专题研究。即学生通过自身调研所形成的问题,如大学生的同居、逃课、暴力等校园问题;社区居民的消费、安全、家庭教育问题等以及其它相关专题研究。
三、教学程序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授课任务,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该门课多年来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相应的程序带领学生进行到社会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授课的核心。在基础专题的教学中,针对每一特定问题,除了任课教师依据教材进行相应的课堂讲解外,还开展了其它的教学环节,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一是在课堂上放映与内容有关的教学录像、影片等,课堂上没有放映或为放映完的建议学生到教学网络平台上下载观看,如针对青少年问题的《放牛班的春天》、老年问题的《姚姐》及微电影《老人院》、贫困问题的《夺命金》及其它相关视频。二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交流式的授课,如针对青少年问题、残疾人问题、心理疾病等,可联系校内外的有关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以使学生更加明确相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三是请研究生同学进行基础专题研究的经验传授,联系实际和同学们探讨对一些基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四是学生自己的情境扮演、讨论和心得。在讲课之前,教师要将讨论的内容告知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灵活地将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首先让学生围绕专题内容进行相应的情景再现,进行情景剧演绎;然后组织同学参与专题的课堂讨论,说出各自的心得、体会等,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地集思广益,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讨论后每一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并重点关注对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并适当地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点评。
        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上,教师要及时关注新闻的动向,联系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选择一些热点和焦点话题做引导,并以多元化的范本做参考,将更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开放式的话题形式适时地释放给学生,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一个先入为见的结论,而恰恰是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也可以就某些典型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可提前安排学生调查某方面的情况,收集一些知识和信息,在课堂上共同交流,共同探讨。
        在学生专题方面,主要是在开课之初,利用两周的时间,将如何关注社会问题,进行视角切入,如何调研并进行资料整理等通过课堂教授和经验交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问题的调研和思考,教师负责指导或研究生负责督导。每学期从第三周开始,开展学生专题演讲或就自己所感兴趣的专题召集相关同学参与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通过PPT的形式登台演讲。针对学生的发言和多媒体课件,教师点评、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随堂进行,也可以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进行。通过课堂演讲,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激发中最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探讨性学习的平台,进而把专题的思考融会进课堂以外的求知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提炼。另外,本门课的结业也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如让学生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进行发现问题发现并具有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地调研、分析,进行原因解读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期末形成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利用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向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进行相关专题的讨论和交流。
四、学生社会问题专题成果展示
(一)失独家庭问题
1、“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带来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失独家庭”正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此类群体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八十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对于丧失爱子而又日渐年老的人来说,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7万多个失独家庭,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失独”家庭的逐渐增多,不仅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人口政策、养老机制提出了重大挑战,将有可能引发精神疾患、养老、返贫等一系列家庭、社会问题。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一直是家庭生活的全部理由与希望,如果一场变故,使这样的理由与希望骤然化为乌有,会是怎样一种打击?这种打击,显现在身体上,更显现在精神上,其精神上的折磨让失独者痛苦不堪,导致精神压抑和自闭。那是他人根本无法感受那种难以形容的绝望与心痛。这些家庭在生活上往往会陷于无助的状态,如哈尔滨的一对夫妇几年前失去了他们的独生女儿。女儿当时在北京读大四,实习期间意外被害。在唯一的孩子离去后,养老成了首要问题,入住政府养老院需要儿女签字,这让没有儿女的他们无处可去。“我不怕死,我怕老。”一位失独父亲说。此外,歧视、健康等种种问题也接踵而至。绝大多数失独家庭最终都开始远离正常社会,以“抱团取暖”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面对未来的生活。
2、解决“失独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失独家庭”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力量,需要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齐下”的办法。从经济来讲,要把对失独家庭这样的风险补偿标准提高;在生活照料方面,要发展社会性的养老,包括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在精神慰藉上,就需要社会公众的理解很重要。具体如下:
(1)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修正法律中定义模糊的条文,将扶助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责任明晰,让失独者们不再求助无门。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专门负责失独群体的组织,失独者遇到各种困惑都能及时给予帮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求助无门。
(2)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分类指导。
        如果是经济能力较强的地区,可以重点在精神慰藉上予以帮助,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如果是经济上有困难的地区,应该加大扶助力度,保证他们老年衣食无忧。当他们需要入住养老院时,应当为其提供优先入院的机会。
        目前,失独者的精神慰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的养老问题也被列入了各地政府的工作日程。有的地方已经专门建立了失独家庭福利基金,不仅为这些家庭提供生活救济,还定期为他们举行联谊会,免费检查身体等。随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愿更多的失独家庭能走出孤独阴影,拥抱阳光生活。
3、教师点评:你的选题很好,但思路还有待加强。
        (1)失独家庭的定义是如何而来,别人的研究现状如何,你的研究有何创新之处。
        (2)关于解决措施,除了救助机制和养老措施的改进外,社会上是不是还应该有其他一些措施。如减少失独事件的发生;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善等。
(二)社区生活问题调研报告—基于柳北1号小区的调研
        社区是一个集合体,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社区的环境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次调查便通过对社区的人口比例、人文环境、硬件设施等几方面进行,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1、小区概况
        柳北1号小区,建设于1986年,为当地平房居民回迁楼,又称锯齿楼(因为楼成锯齿状排列),至今20年有余,总共11个单元,每个单元16户,总计176户人家,楼房对面本为西肖墙居民住宅用地,二者共享一院,现已拆迁转为商业用地,因政府资金短缺10年内未起新楼。据小区派出所鼓楼派出所工作人员介绍,小区原有居民约650人,皆为本地平房原驻人口。小区锯齿楼因是老楼,且当年建房时没有建设供暖设备,小区冬天没有供暖,所以近年来搬走者甚多,约占小区原住民的34%,又因小区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所以打工者在此租房甚多。
        2、社区存在的问题
        学生通过对改小区30人的访谈和具体分析,认为存在以下问题:冬季没有供暖、拆迁安置问题、活动设施欠缺、医疗保健缺失,这些都是关系着居民日常生活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很容易出事。因此,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提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解决措施。
        3、解决方案
        针对供暖问题,调研团队协助并鼓励居民组织起来,联合购置电暖设备。同时,采取社区计划模式,让大家团结一心,并选出居民代表,采用适当的社会行动模式,向上级反应居民的诉求。而关于小区的活动设施问题学生则走访了小区中有代表性、有声望的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中人缘好的代表,强调成立临时居委会的重要性。通过鼓励加说服的方式,鼓励小区居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管理让小区的文化生活和日常出行更加方便顺畅。同时结合多元化的社区活动推广使得居民对社区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条件成熟时筹划选举居委会委员和领导,分管各项事务,让车辆合理停放,儿童游戏无忧,老人天伦有乐。组建居委会进行有效监管外来人口动向、信息和宣传小区文化,让外来务工者可以尽快融入小区生活,和原住民打成一片,及时调节邻里纠纷,创造远亲不如近邻的和谐小区文化。同时发掘小区的自有优势,比如小区所邻街区繁华,购物方便等,尽量给居民提供便捷方便的服务。居委会还可以联手驻地单位,在小区举行一些积极健康的联谊活动,让大家在工作之余得到适当的娱乐和放松。同时,该调研团队也充当了倡导者的角色,去街道办事处共同协商解决柳北1号小区的医疗保健问题,建议鼓楼街道办事处派出人手将土路重新修葺等。
        通过这一系列具体措施,小区的主要问题得到了解决。等调研结束时,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邻里之间能和睦共处,也愿意参与到社区生活中,真正实现了家有所属,人有所望的心愿。同时,通过对柳北1号小区的调查走访评估,了解了小区的历史和人口概况及周边的环境概况,也为未来社区资源的充分发掘提供了很好的助力。这些调研活动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社会问题有了切身的感受,强化了他们的专业意识和能力。
        4、教师评语:
        这份调研报告能结合社会工作专业视角进行问题调研和分析,体现了调研者深厚的专业功底,思路较为清晰,解决措施能结合社区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建议如下:
        (1)在调研中,可否能将这一小区的典型性做一说明,即你为何要选择这一小区作为调研对象;(2)关于社区资源建设,在调研中是不是应该也涉及一些,这样好为下面的解决措施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3)将原因分析更加明确化、个别化,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区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这个小区特有的,还是当地的普遍现象。
五、总结和反思
        总之,社会问题的专题教学中,视频赏析、主题研讨、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等每一种教学形式所发挥的教育功能都各不相同,综合运用这些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教果。特别是其内容从基础研究到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再到学生自己的自主选题,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较深层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交流和问题的研究能力,提升了实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选题,让学生将所学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对整个社会有了一个整体的真实感知,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敏感性和责任意识,也更好地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能不断丰富自身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实务能力,实现了课上课下的无缝对接。
        但在教学中,因受教学大纲、教学时间所限,在教学环节安排上不能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学生课业太多,无法集中精力进行问题的深入研讨,有些只是敷衍了事;教师也因为课时太多,无法全程进行监督指导,这都给课堂效果带来了不良影响。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和环境、人力资源等,定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上述问题,达到课堂教学和实地调研的有机结合,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1.艾晶(1976.4-),女,满族,籍贯:辽宁铁岭人,广西民族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
        注:
        本文为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育目标分类视域下提高《经济社会学》课程学业挑战度的研究与实践”(2019JGB172);2020年度广西民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小组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302120813)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