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问题解决的小学科学结构性思维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章荣华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动,素质教育成为了全民关注的一大热点
        章荣华
        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七小学    3117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动,素质教育成为了全民关注的一大热点。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比较丰富,一方面有丰富小学生认知,培养对众多学科兴趣的作用,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众多科目,也是为日后的学业工作的一种铺垫。小学阶段开设了科学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也有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作用,帮助学生尽早实现思维上的独立。从问题解决方面入手,结合小学科学授课特点,探索如何完善当前的科学课授课方式,以此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这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科学;结构性思维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在原本的自然课程基础上过渡、转换而开设的一门学科,从自然课到科学课程的转换,标志着我国教育逐渐从简单的经验主义教学到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教学理念上的过度,对比科学课与自然课,不论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是授课内容的基本方法,都变得更为系统和规范,除了传授给学生一些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结着的许多息息相关的知识点以外,小学的科学课程,还比较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尤其是结构性的思维能力,在这一方面,科学课程的内容设计实所谓是独具匠心。然而,小学科学课程能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引起可观的教学效果,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如何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则以增强,使学生的结构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培养,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对此展开探讨。[1]
一、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思维锻炼现状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在落实过程中,反响整体上是有所进步的,这体现出了科学课程所构建的内容体系是比较规范和科学的。但整体上,小学科学的授课过程中依然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不足,这些不足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结构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消极的作用。结构性思维本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指的是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能够将其串联于网络之内,不仅对表现知识层次能够了解,也能对其前因后果,其所反映的背后的深刻性与复杂性建立一个宏观上的基本认识,可以说,结构性思维是更科学的、规范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均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设计正是从结构思维上着手建立的,几乎每一本教材都有对结构思维的巧妙联系,但授课工作却有降低其反响功效的特征,以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为例进行说明,有“声音”相关的系统模块,从生活中的导入,再到有关声音知识的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简要的理论传授,正是体现了结构思维的深刻魅力,然而,当前一般的授课过程却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思维培养,首先是课时的设定不够合理,一个模块的知识要拖沓地进行几周的教学工作才能完成,并且教学方法也缺少规范性指导,一些诸如生活化教学手段等方式的联合使用,整体较少,这也促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层次。
二、小学科学课堂实现结构性思维锻炼的理论基础
(一)双边性基础
        小学科学课堂的建立,首要满足双边性基础的实现。双边性基础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刻意强调对学生单方的反响关注,也并不刻意强调教师的授课反馈,而是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的角度来实现结构性思维的锻炼与培养。从各个学科的反馈情况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善,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尤其是一些知识性较强,与学生所处环境有一些偏离的知识领域,个体很难达到理性理解,因此,过于被动的经验教学也常常会诱发教学效果的滑铁卢。从双边性基础的角度来看,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时,要使课堂中学生的实际参与度获得提升,激发并锻炼学生们的个性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以此实现双边性基础的构建,实现能力培养效果的有效提升。
(二)核心性基础
        小学科学课堂若想实现对小学生个体结构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需满足核心性基础的基本需求。核心性基础指的是,教学和指导过程应当具有重心,不能零零散散的,零零散散的教学模式,无论教师如何努力,都很难实现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调动。关注于培养学生个体结构性思维能力的核心点,在核心点基础上围绕着它开展教学策略,这是确保小学科学课堂能否顺利实现能力培养与激发功效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要素。[2]
(三)开放性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在实现小学生结构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满足开放性基础。开放性基础指的是,在教学工作层层展开的过程中,对于需要学生回答、应对的问题,应当满足开放性基础。比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书中,有一单元为“电”相关知识,当电路出现故障以后,电无法起到预期效果,可能引发一些停电现象等,在这一部分课程的新授工作中,教师可以先掩藏电路故障的核心知识,开篇即设定情景,比如小李同学的父亲在忙着接一个彩灯线,如果它能够顺利亮起来,则会有五光十色的场景发生,场面十分好看,但是父亲在实验的过程中,灯却始终没有如期亮起来,小李同学开始决定帮助爸爸。

这时回到教学课堂中,请同学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彩灯实验一直失败,可能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好?学生的回答必然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答案,即使它们与正确答案之间存有较大差异,也不应居高临下予以消极点评,借助这样的开放性基础原则,也是增加学生参与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效果也会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
(四)生活性基础
        为实现学生个体结构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需要保障生活性基础的落实问题。生活性基础是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巧妙联结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结构性思维能力的定义即可发现,生活性基础本身就是将理论与生活相互关联实现一个具体的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它自身即具备这结构性思维能力的特征。举一实例,比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关于食物的单元知识,这是从简单的生物学基础上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一部分专题课,古语常言“民以食为天”,所谓的生活性基础,正是一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关于食物这一部分课程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每天清早常吃的早餐进行一个菜单整理,根据生活而使学生在枯燥的理论课上被紧密联结,生活性基础自身便是结构性思维的一种充分体现,因此,生活性基础是不容被忽视的。[3]
三、小学科学课堂实现结构性思维锻炼的具体措施
(一)调动教学重心及反馈机制的建立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的核心功能,即为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因此教学重心需要从传统的理论重心实现向能力重心的转换和迁移。对此,校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不断组织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学科交流和规划,先是从教学内容上予以完善,然后是根据教学模式予以改良,之后再定期评课,3位教师一个小组,每月展开1—2次轮流评课活动,按课程内容进行评课总结,每个教师评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以此实现全部授课内容的过滤。此外,结合科学课程在实现结构性思维时需要首先满足的双边性要素以外,定期组织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具体策略,每一单元的授课课程完成以后,组织每班2-3名男生和对应数量的女生,开设师生交流反馈小组,组内成员每月不一、进行调换,以此实现反馈机制的成立。这样的教学重心的迁移以及审核反馈机制的成立,对于结构性思维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堂巧设计、提升课堂的针对性
        以往的小学科学授课过程,缺少一种紧密的核心性,有授课过于分散的弊端,因此从课程的安排设计上可以选择对此进行改良。比如,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课时是固定的,但校方为使单元结构在小学生授课中产生更明显的作用,可考虑将课时集中进行授课,比如,原本需要4周才能完成的一个结构课程,设计浓缩在2周内完成(课时数不变),以此完成授课工作的集中化。这样,对于学生结构性思维的培养,则就能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了。
(三)增设多元化课上与课下互动平台
        多元化的课上授课与课下交流倘若被良好地利用起来,定会使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结构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功效大大提升。课程设计应当具有开放性色彩,教师在授课中应当有意识地促成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此则可以设置课下的交流活动、游戏类型作业项目,以此实现课下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层次深入。比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书中,第一单元为植物生长知识模块,在这一模块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先引导学生们自行配备植物生长的相关材料,培养和锻炼学生就植物的生长变化写观察记录,开放性原则指导下,引领学生们有创造性地进行记录,并不拘泥或限定单一记录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图文并茂即为常见的一种设计类型),借助类似开放性课上与课下的活动设计,对学生结构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不小的积极作用。[4]   
(四)加大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比例
        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举多得的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程中如果能够在现有的应用基础上,继续增加使用比例,那么由其产生的对小学生个体的结构性思维的培养,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化模式的自身即为结构性思维下的一部分内容,结构性思维强调了将分散的知识构建在一个规范有序的网络体系中,在这一体系中,复杂、琐屑的知识实现了一种良性统一,使理论知识生活化,也使生活中的常识知识科学化,是一种规范、高效的教学模式。比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有光源一节知识,其中涵盖了较多的物理学观念,理解比较抽象,倘若教师在授课中巧妙结合生活化模式,以生活化实例作为调节点,以此加大学生个体的主观参与度,那么,结构能力的培养也就并不困难了。
        结论: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丰富,不仅涉及着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种重要的学科领域,同时,也为小学生科学能力基础的培养起到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结构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程倘若能在授课过程中,在反思当前现状的同时,勇于借鉴先进的学科经验,扬长补短,并设立诸如教师规培、反馈机制、线下活动、生活化教学法等诸多针对性措施,那么,小学科学课程在学生结构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必然会在新的时期取得全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周娈.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王晓晓.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耿晨曦.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李霞.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