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桦川县第四中学 于海阳 黑龙江 桦川154300
摘要:于海阳老师教学纪实
关键词:责任在肩 讲究方法 有效衔接
有一种美妙的生物叫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叫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一种博大的情怀叫奉献——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教师比作春蚕,比作红烛,在他们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之中,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材,但谁又能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的汗水与泪水,也许那勤奋耕耘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见证。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桦川四中于海阳老师。他平凡却不平淡,因为他的天空永远充满着色彩,他用五彩笔播种,用线条耕耘,用心灵滋润,开启了学生
追求美的欲望,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七色阳光,让他们的生命灵动飞扬。
于海阳老师是桦川四中优秀的班主任、政教处副主任,身兼数职,校园中、教学楼内,总能看到他健步如飞的身影。
当庚子鼠年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困住了人们,却没有阻挡住他疾走的脚步。
责任在肩 不惧危险
他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冲锋陷阵到疫情防控第一线,起早摸黑穿梭在各个抗疫场所。每天深入小区,逐一摸排从湖北等疫区回来或与疫区人员有所接触的重点对象,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以提高居民的科学认知和重视程度,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抗疫期间的特殊政策,不给国家和社会添乱。他还主动担负起了居民的购买任务,每天大包小包楼上楼下地给居民送菜以及日用品等。常常整天整晚在小区门口值班值守。
把工作抓在手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抗击疫情、日夜奋战。当别人还在休假的时候,当别人被危险困住脚步的时候,他却忙得不可开交,甚至经常连正常的午饭晚饭都吃不上。他利用学校LED屏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告知大家相信科学、不恐慌、不信谣、不传谣,每天清扫校园垃圾、还学校亮丽净土;定期消杀校内外环境,让病毒无处藏匿,及时追踪监测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出行情况,身体、生活等方面的关切无微不至。
作为一名班主任,他更是以父母般的情怀关注着学生的一切动向。每天,他都会耐心细致地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方式逐一核实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活动范围,包括学生的体温与所接触人员,并毫不遗漏地做好记录;他还通过许多途径向学生及家长宣传防控疫情的相关知识和一些官方信息,力争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班级群里,他要求每位学生给疫区人民写一封信和制作以防控疫情为主题的手抄报,这力所能及的远程助力爱心行动,温暖了很多人的心房。
有人说:“这么危险你不怕传染上吗?”他泯然一笑:“责任在肩,哪怕再危险,也要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冲锋在前,用我的危险换来大家的安全,值!”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
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正是于海阳老师舍小家为大家、牢记使命不负韶华的真实写照。
精心准备 讲究方法
疫情打乱了学校正式开学的计划,教育部提出了“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学校积极响应,很快对线上教学做了积极部署,这对于每天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来说,无
疑是一种挑战。
面对崭新的数学形式,于海阳老师很快投入到线上教学的工作上来,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如果效果好的话,以后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但这种教学形式不好把控课堂,会减弱教学效果,但没多久,于海阳老师就让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也比想象的好,他做到了:
课前认真准备:
虽然是线上教学,但课前的备课工作也不能有丝毫马虎,甚至比平时备课花费的精力更多,和之前的备课相比,现在备课除了认真准备授课内容,还必须考虑到如何在不能和学生面对面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另外还要考虑到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才能吸引网络另一端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海阳老师积极学习网络先进技术,合理选择网络教学工县,课前准备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进入教学、抓住珍贵的30分钟:
上课前五分钟,就打开钉钉,让学生进入直播间,准备好上课所需用品。
30分钟,时间较短、任务较重,他尽可能地精讲精练,并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期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有连麦功能,随时可以邀请学生连麦回答问题,这样除了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防止学生挂课现象,在线上课堂,很多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
同学们普遍比平时更积极,也更加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提问,这样一来,平时只有在做作业后才能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就暴露出来了,这使得他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直接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讲解和指导,对重要的内容,及时提醒学生截屏,然后将其整
理在笔理本上。课堂上,他还让学生通过打数字的方法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掌握程度,正确率和错误率也能够一目了然。
每次上课结束前,他还会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本节课的疑问,之后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的问题一一解答,并通过微信给学生个别辅导,达到了效果的最大化。
课堂上,他鼓励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课后再把笔记和作业拍照片发给课代表,课代表汇总之后再发给老师,这样方便了统一查阅和保存。在抽查作业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强调或讲解。
经过几周的探索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已经适应了线上教学这种模式,教学效果已然超乎最初的预想,为了学生的中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效衔接 成绩喜人
2020年5月28日,初三学生复课了。于海阳老师更加忙碌了,每天给学生测温、打卡、监测学生家里的情况,但诸多的防疫工作并没有影响他的教学工作,为了巩固好线上教学的成果,他充分利用线下教学有效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保证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
于海阳老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把线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关注每章节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测,初步摸清学情,了解绝大部分学生易错易混的地方,梳理出重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第二阶段:结合总复习的内容,分类进行整理和复习。精讲重难点及易错题,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类比迁移等能力。
第三阶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培优辅差工作,目的是使得优生更优,中等生有所提高,缩小后进生与中等生的差距,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复学后,于海阳老师精心备课、每天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他乐观、自信、热情样溢的精神面貌感染着学生,用学生的话说:“看到我班老师,我们仿佛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如其所说,学生在他的带领下毫无畏难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每次路过他的班级时都会看到那精神饱满的状态,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听到那回答问题时响亮的声音,无不令人赞叹。
于海阳老师还经常抽时间与学生交流,拉近距离、鼓励他们比学、比优,并利用学习小组一帮一的形式,线上小视频补充等方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效监管孩子。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中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县前10名的学生,他的班级有2个,全县前20名的学生,他的班级有4个,全班考入重点高中30人,得到了家长的赞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提起于海阳老师,无不伸出大拇指:一心为了工作,一心为了学生,从不抱怨默默耕耘、不求回报。
不仅教育教学工作如此,在扶贫工作中他仍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与激情。
梦想拥有雄鹰的翅膀,梦想超越心中的自我,却发现翅膀早已给了他的学生。
满怀热情 走访入户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于海阳老师作为帮扶教师积极参与了教育扶贫工作,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得到了群众及同事的一致好评。
俗语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贫困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极为脆弱,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他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深切关注他们的生活、与其谈心。在每次调查走访时,听贫困户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里的生活情况,及时安抚、鼓励他们好好生活,坚定信念,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使他们重拾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并努力去改变现状。
疫情期间,他还没来得及入户。那一天,他接到了班里一个贫困学生的电话:“老师,我爸爸不知得了什么病,躺在炕上疼得直冒汗,我妈妈急得直打转……”于老师打断了他的话:“别着急,我马上到!”挂了电话就开车去了,把那学生家长送到医院,挂了急诊,查出是阑尾炎,需要手术,他给交了押金、办理了住院手续,忙到很晚才回家。
教育是用一片树叶摇动另一片树叶,扶贫是用一颗心灵去感动另一颗心灵,于海阳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亮了爱的灯盏,唤醒了贫困户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给学生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时刻激励着学生为改变现状而奋斗,为实现梦想而拼搏。
作为教师,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阳光,用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性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一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每一名学生。面对别人的不解他不曾退却;面对众多的诱惑他不曾动摇;面对雏鹰般跃跃欲飞的学生,他依然风里雨里,脚步坚定,豪情满怀!
他顾大局、识大体,克服种种困难,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率真乐观的表情是他的标志;严谨细腻的风格是他的教学;踏实勤奋,任劳任怨,是他无悔的选择。
他就是春蚕——用丝丈量着生命的价值,
他就是红烛——用光照亮别人前行的路,
莫问收获,但求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