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课外 读无止尽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2021年1月   作者:潘丽
[导读]

潘丽    乌市第五十五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 (2021)01-148-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求中段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只有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学习与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阅读得以扩展,内涵才得以丰富,能力才得以提高。故此我们要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面,让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在一个学期的课题实验中,在我的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记叙文教学中,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如在学习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之后,我推荐学生们去读沈石溪的其他描写动物情感世界的文学作品《第七条猎狗》《狼王梦》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节目《动物世界》,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在生活这一大语文课文之中去继续学习课内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拓展课外阅读主题。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内容涉及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学完本组课文之后,我特意安排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搜集以前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的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选择最能打动自己的一篇(一本)写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本组课文主题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和阅读分析能力。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又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怀念母亲》一课后,我推荐学生读季羡林的《寻梦》;老舍的《我的母亲》,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在不同的意境之中感受文本内容,继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六年上册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在教学的前后,我们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例如,第四组课内四篇文章以及《同步阅读》八篇文章及两首小诗分别描述了鲁迅儿时、中年、老年以及逝世以后的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鲁迅的性格特点及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这些故事,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也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 引导学生透过课内外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推荐学生读小说《故乡》,并引到学生对比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的外貌。孩子们感受到闰土由原来“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的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眼睛“肿得通红”、脸色“灰黄”并“刻着许多皱纹”的“石像”;由原来活泼刚健、聪明热情、见多识广、讲起农村见闻来滔滔不绝的农村少年,变成了一个虽是勤劳质朴,却生活困苦、麻木迟钝、愚昧落后的“木偶人”。 在这样的延伸和对比中孩子们感受到鲁迅正是通过闰土之变来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