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2月   作者:吴亦清
[导读] 国家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国民人均收入大大增加,消费总规模日益攀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社会消费增长间形成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形成强大内需,对社会消费增长具有有效的刺激作用。而社会消费增长进一步改变居民消费结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居民消费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渐渐良性化,在借贷态度上变得更加理性与宽容,对于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而言,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良机。

中南集团中南锦时置业有限公司  吴亦清

摘要:国家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国民人均收入大大增加,消费总规模日益攀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社会消费增长间形成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形成强大内需,对社会消费增长具有有效的刺激作用。而社会消费增长进一步改变居民消费结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居民消费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渐渐良性化,在借贷态度上变得更加理性与宽容,对于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而言,无疑是前所未有的良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
        一.消费金融市场整体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展
        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庞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日益攀升,对于消费金融发展来说是非常良好的契机。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便可看出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据中国政府网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0733元,同比增长了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在经济学角度,消费力往往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密切的关系,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促进国家消费力的增长。
        第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思想开放度越来越高,居民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伴随我国消费制度的不断完善,居民消费与信用消费将会不断提升,这势必会增加消费金融市场的规模。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消费者多为60后与70后,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观较为保守,具有非常强烈的储蓄意识[52]。而伴随消费模式的转变,消费主体开始从60后与70后转变为80后与90后。这部分群体多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受到国外思想的冲击,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观念相较于60后与70后更加开放,往往更容易形成负债消费行为。相关统计数据表明,70%的30岁以下人口月平均可支配收入在6000元左右,而其中有71%进行过负债消费行为[53]。伴随互联网的逐渐深化与发展,特别是90后群体,这部分人群的储蓄意识更为单薄的,90后群体更愿意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在不管收入水平的情况下更强调生活品质,决定了这部分群体势必会形成更多的消费金融贷款行为。
        (二)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加强
        中国早已经意识到消费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与消费金融发展,充分挖掘我国的消费潜力,国务院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等诸多部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金融法》颁布以后,先后出台过大量政策扶持消费金融业的良性发展。以《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2009)为例,该文件中便明确表明了对消费金融的大力扶持。国家始终保持着对消费金融发展的大力扶持态度,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后,国内经济一度受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为了保障民众的安全而号召民众“不出门,少聚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居民的日常需求与消费需求可以通过线上实现转化,但相关数据仍然表明对我国消费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制约作用。但随着目前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部署与进行,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后疫情时代。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因为受到疫情压制的民众消费需求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得到非常迅猛的爆发。而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复苏,也必然会推出大量的政策促进民众消费。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大量中小型企业入不敷出而倒闭,民众失业率在此期间急速攀升。而且少数企业虽然未倒闭,但也面临着企业收入急剧下降的情况,这直接使很多员工的收入水平大幅度降低。在此情况下,国家想要加速经济复苏,其关键在于对民众消费的大力促进,而缺少资金的民众若想实现消费行为,无疑会借助消费金融的力量。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消费金融业务的替代性
        (一)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
        由于消费金融业务的短期收益十分丰厚,导致大量的传统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企业纷纷杀入消费金融市场,使得消费金融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恶化。就互联网金融消费产品的应用场景而言,京东白条仅限于京东旗下的京东购物平台、京东众筹、京东到家、京东阅读等平台使用。而“花呗”的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天猫淘宝,在国内各大零售商店、线上购物平台、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甚至部分外企平台(例如steam平台)均可使用花呗进行支付。2017年下旬,花呗收入进入国内医疗体系,共有约500家医院开通花呗医疗分期支付功能。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商家的二维码付款也可使用花呗进行支付。由此可见,“花呗”这一金融产品已经改变现代人们的支付习惯。
        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消费金融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支付方式和信贷产品的快速更新和迭代,信用卡自由化和即时信用审批的好处更明显。在移动支付方面,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首选支付手段,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在占领移动支付领域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由于消费金融企业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数量日益增多,消费金融市场结构日趋复杂,各类信贷产品与支付方式的迭代速度显著提升,“刷脸”支付与即时信贷的出现使得移动支付的优势越发明显。在移动支付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与传统银行业的竞争关系逐渐显现。
        在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暴露出诸如暴力追缴欠款、授信体系缺陷等运营模式问题。


为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国内政府部门联合人民银行陆续颁布多项关于消费金融企业资质以及监管的文件,例如《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等,行业规范初步形成。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消费金融业务的替代性
        传统银行的金融产品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互联网金融与传统消费金融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区别,二者同根同源,均为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金融业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宗旨是提供客户融资或其他金融服务。对于金融而言,其核心问题在于信用与风险控制,而主要形成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性。如果想要解决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为有效的一个方法便是加大有效数据的获取与共享效率。传统金融在交易时,其数据往往会分布在诸多部门,如果通过线下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需要付出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互联网金融在新时代中出现的一大原因也是为了解决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网络方式对金融信息进行建模与预测,从而才能保证我国金融业更好的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消费金融业务具有非常大的替代性。而且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信用审核简洁、流程周期较短、放款速度快,使得多数信用资质不全的小微商户更倾向于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影响表现
        (一)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客户数量降低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的日益增多,多数小微商户纷纷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怀抱,传统商业银行则因此失去大量的潜在客户。虽然国内消费力逐年增长,但在2014年至2016年间银行的短期消费贷款增幅速度却呈放缓趋势,虽然2017年有所起色,但之后仍然表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短期消费贷款增幅与国内消费力增长间表现出背离趋势,说明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介入在短期消费贷款业务上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随着信用卡持有量增速放缓,消费贷款增长初现颓势。导致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多由房价上升引起的住房贷款额增长所致。随着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在个人贷款中的逐年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受住房贷款挤压而逐渐缩减。这一问题也从侧面印证了传统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逐步萎缩这一现状,这与当前国内消费金融稳步增长相悖。在2014~2016年间,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几大传统银行的消费信贷增量基本为零,个别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除银行自身问题外,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繁荣存在密切联系。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对客户的信用要求更低、运作周期更短、手续要求更少,使得多数普通民众以及部分传统银行大客户转向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使得传统银行的客户流失较为严重。
        (二)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客户粘性降低
        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品类花样百出,传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吸引力已逐渐降低。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数民众已经养成手机支付习惯,另外,在信用卡移动支付限额的影响下,民众对传统银行业的金融产品逐渐出现抵触情绪。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功能的日益完善,其使用便捷程度与消费优惠幅度远超传统金融产品,这也是导致信用卡用户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相较传统银行更为注重用户粘性,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在产品内部加入公益活动小游戏以提高用户粘性。
        (三)商业银行信用卡收入降低
        在用户基数方面,第三方支付的市场占比约为77%,远超传统商业银行。由于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迅猛发展,传统银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优势逐渐消失,导致传统银行的业务营收不断萎缩。
        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卡交易的主流支付地位逐渐消失,实体卡支付逐渐由移动支付代替。但银行卡交易也具有其独特优势,第一,银行卡交易体系安全性远高于移动支付,随着EMV迁移的逐渐推进,银行卡交易仍然是安全性最高的交易方式;第二,移动支付仍以银行卡为基础。例如,银行卡的用户基数、运行机制、数据记录等功能仍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移动支付仍以银行卡为核心支付媒介。
        就当前环境而言,银行卡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难题。随着支付宝等支付平台的逐渐完善,各类第三支付软件的界线逐渐消失,介质形式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但小额支付仍以交易为基础。因此,传统银行业应积探索移动支付与传统银行卡的新型合作模式,拓展银行卡在各类交易场景中的应用频率,深化传统银行与各类商户的合作关系,为银行卡应用拓展创造必要条件。
        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日益成熟,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损失部分信用卡收益。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卡收入的主要结构可分为信用卡手续费、商家佣金、逾期利息等。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品类逐渐完善,第三方支付的线上绕转与线下套扣使得信用卡消费佣金数量显著降低。在支付业务中,支付宝、微信等应用主动调整利润分成比例,而商业银行受用户规模限制,获取商户会用较为困难,同时,多数商业银行无法主动调整回佣,进而影响业务的整体收入。
参考文献:
[1]刘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基于西方消费理论的实证检验[J]中国发展,2011,11(03),:41-45.
[2]龙力.商业银行收费服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金融研究,2013,000(004):283-288.
[3]罗琰钦.中国传统银行的经营转型之道—互联网金融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01),117-124.
[4]麦晓俊.广东华兴银行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2019.
吴亦清,1989年8月16日出生,女,2012年本科毕业于扬州大学,籍贯:江苏省苏州市,现居住苏州。在职研究生专业是人大金融学。工作单位:中南集团中南锦时置业有限公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