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表错误接线对抄核收工作的影响探讨

发表时间:2021/3/16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第30期   作者:张栋
[导读] 电能表能够准确反映出用户每月的用电量,从而为用户缴纳电费提供可靠的依据。
        张栋
        国网四川射洪市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 遂宁市 射洪市 629200

        摘要:电能表能够准确反映出用户每月的用电量,从而为用户缴纳电费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一旦电能表,接线出现错误,那么必将对供电企业电能计量管理工作和电费抄核收工作以及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电能表的错误接线进行分析探讨非常有必要。本文从电能表误接线的现象、原因、案例和追补电量的方法来探讨电能表错误接线对抄核收工作的影响。
        关键字: 电能表;错误接线;电量追补
        电能计量的准确性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电力部门抄核收工作和广大用电客户的切身利益,为保证电能计量准确,电能表的接线必须正确。
        1.电能表误接线
        电力计量工作简单来讲,就是将用户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使用的电能记录下来,以作为电费收取的平整,比较常见的计量方式有直接接表计量和互感器接表计量,不过无论哪一种方法,电能表都是计量的核心装置,直接影响着电力计量工作的成效。在实际运行中,电能表出现误接线时会产生的现象有如下几种:一是指针不转;二是指针反转;三是指针正转,但计量出的电量数与实际用电情况不相符,从而导致电力计量不准情况出现。而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电力计量结果的准确性。根据实践经验来看,电能表误接线情况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个:一是,计量柜柜内的接线出现连接错误;二是,电能表安装时,现场施工存在接线错误情况;三是,用户在窃电时,将电能表接线连接错误。其中,电能表安装现场施工出现接线错误的情况比较常见,主要是电极的极性弄反和二次回路线互换接线错误两种情况,并且,上述几种原因也可能同时发生。另外,电能表的误接线除了上述几个原因外,还有可能是电压相序出现错误情景、电压出现断线问题、电流出现断线问题等。
        2.电能表错误接线及整改措施的案例
        案例一:某用户反映自家的电能表无法插卡充电。现场勘察发现,该用户为三相四线制预付费电能表用户,采用电流互感器采集二次电流,电压线直接取自 U,V,W 三相,采用断路器,带交流 220 V 分励脱扣功能。现场接线没有相序方面的错误,但是电能表不亮,断路器无法合闸。
        案例二:某10 kV高压用户,进线处安装三相三线制预付费插卡总表,此用户10 kV配电柜安装顺序为:进线柜—计量柜—1号变压器馈线柜—2号变压器馈线柜。送电后无法进行进线柜合闸操作,断开电能表分励脱扣引线后,正常送电。
        经检查分析,以上问题均出在电能表电压线的选取上。接表时,电压线取自断路器下口或者电压互感器取自进线断路器的后端电压,当断路器跳闸后,电能表失压,处于非工作状态,无法进行充电,这是由于预付费插卡式电能表的工作原理决定的。预付费电能表带有分励脱扣功能,即当电费用完时,电能表中有一对动合触点闭合,此触点串联在交流 220 V 电源和断路器的分闸回路上。当电能表示数为零时,触点闭合,电源就加在了脱扣线圈的两侧,脱扣线圈带电作用于断路器跳闸。当断路器跳闸后,由于电能表的电压线取
        自断路器后面,自然就不能正常工作。当人为合上断路器后,由于电能表示数为零,又瞬间作用于断路器脱扣,无法完成充电。
        整改措施是,将案例一中的电压线改为取自断路器上口,无论断路器是否脱扣动作,电能表均能正常工作,此时可以进行电能表充费。而案例二中可以将电能表分励磁脱扣接线端子同时接到1号、2号变压器馈线柜断路器上,当电能表欠费后,将作用于两个馈线柜同时跳闸,同样可以实现预付费功能。
        3.电能表错误接线电量追补
        3.1错误接线区间的确定
        在处理电能表错接线时,首先要确定该用户计量装置出现计量异常的故障区间,然后按照出现的异常现象确定处理方法。
        3.1.1由于计费计量的互感器、电能表的误差及其连接线电压降超出允许范围或其他非人为原因致使计量记录不准时,供电企业应按下列规定退补相应电量的电费:
        (1)互感器或电能表误差超出允许范围时,以“0”误差为基准,按验证后的误差值退补电量。退补时间从上次校验或换装后投入之日起至误差更正之日止的二分之一时间计算。
        例1某用户电能表,经计量检定部门现场校验,电能表慢10%(非人为因素所致),已知该电能表自换装之日起至发现之日止,表计电量为90000kWh。应追补多少电量?
        解:假设该用户正确计量电能为W。则有
        (1-10%)*W=90000W=900000/(1-10%)
        W=1000000kWh
        根据《供电营业规则》第八十条第1款规定:电能表超差或非人为因素导致计量不准,按投入之日期至误差更正之日止的二分之一时间计算退补电量,则应追补电量
        △W=1/2(1000000-900000)=50000kWh
        (2)连接线的电压降超出允许范围时,以允许电压降为基准,按验证后实际值与允许值之差补收电量。补收时间从连接线投入或负荷增加之日起至电压降更正之日止。
        3.1.2其他非人为原因致使计量记录不准时,用采系统确定故障区间
        3.2电量追补计算方法。


        3.2.1单相故障或错接线处理方法
        (1)相线反接
        故障期间电能表走反向,电能表反向的电量即为实际用电量。
        (2)相线与中性线互换
        电能表电流线圈流进负电流,电压线圈加反向电压,电压、电流同时相反,其相位差仍为φ,理论上不影响正确计量,但此种接线不规范,当在表后相线接入负荷,负荷的另一端直接接地,会造成不计量故障。
        (3)表计故障
        在此种情况下,电量的追补可按实际用电情况来进行推算。即,核实用户用电设备功率大小,及用电时长,进行推算。
        例2发现某用户电能表故障,经现场勘察该用户有2盏60W灯泡,每天使用3h,一台电视机功率为60W,平均每天收看2h,冰箱一台平均每天耗电1.1kWh。求应追该用户多少电量?
        解:先根据用采系统确定该电能表的故障区间。假设为3天。
        设灯泡每天耗电为W1,电视每天耗电为W2,冰箱每天耗电W3为1.1kWh,即
        W1=2*60*3=0.36kWh
        W2=60*2=1.2kWh
        W3=1.1kWh
        应追电量=(W1+W2+W3)*3=(0.36+1.2+1.1)*3=7.98kWh
        3.2.2三相故障或错接线处理方法
        三相不对称时,电量的追补可按实际用电情况来进行推算。即,核实用户用电设备功率大小,及用电时长,进行推算。
        具体追补参照单相电能表追补方法例2。
        三相对称时,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三相四线制接线装置中任一相失压或失流
        由公式P=3UIcosφ可得实际所计功率为:P′=2UIcosφ
        更正系数:K=P/P′=3UIcosφ/2UIcosφ=1.5
        应追电量△A=(K-1)A′
        (2)三相四线制接线装置中任一相电流线圈接反
        P′=UIcosφ,这种情况下将少计2/3的电量
        更正系数:K=3UIcosφ/UIcosφ=3
        应追电量△A=(K-1)A′
        (3)三相四线制接线装置中两相电流线圈均接反
        P′=-UIcosφ
        更正系数K=3UIcosφ/-UIcosφ=-3
        (因为是智能表或电子表,没有反转,应取绝对值)
        应追电量△A=│(K-1)A′│
        (4)当三相电流线圈全部接反
        更正系数K=-1(电能表走反向,可按电能表反向电量进行追补)
        应追电量△A=│KA′│
        (5)任意两个电压元件的电压线互调
        在三相四线制电能计量装置中,若任一两个元件的电压线互调,即两个元件的电压、电流相位不对,电能表将停转而不能计量电能。在此种情况下,电量的追补可按实际用电情况来进行推算。即,核实用户用电设备功率大小,及用电时长,进行推算。
        具体追补参照单相电能表追补方法例2。
        4.结束语
        电能计量装置中的错误接线,在影响电能装置使用的同时,还影响着用户的整个用电,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电能表误接线的现象、原因、案例和追补电量的方法来探讨电能表错误接线对抄核收工作的影响,期待电力公司能够强化电能表接线环节,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同时,加快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王俊美.电能表错误接线对抄核收工作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9(03):273
        [2]刘锦华.电能表的错误接线及其检查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0(20):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