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佳 孔伟 临沂大学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家庭教育得到改善,但同时存在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依然颇受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亲子关系变差、心理失衡、品行失范、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的问题,鉴于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新型教育理念尚未形成;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教育水平存在偏差,政府政策不完善等原因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严峻。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庭环境氛围;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科学家庭教育;进入学校社工,构建家校共育的专业支撑;加强专业技能引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完善;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五方面提出社会工作者关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发展的介入策略,以全方位的提升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社会工作介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2-007-02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社会或地区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的过程[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本文研究的儿童年龄范围为3-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
一、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影响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优势部分
1.家庭的文化素养有了较大提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党和政府在基础教育的普及上投入巨大,农村家庭文化素养得到了较大提高[2]。现在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家长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得在教育重视、教育方法上得到极大提升,较好的改善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环境。
2.家庭教育观念有了较大提升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家长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了解当前教育信息,学习掌握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化,教育方法逐步科学化,教育形式更加人文化。
3.家庭学习环境有了较好改善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村家庭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改善了生活水平,也改善了孩子的受教育环境[3]。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家庭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拥有单独的学习环境,学习用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用在子女教育上的支出比例逐渐增加,为农村儿童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举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网络巡展的通知》[4],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体现了国家的重视,给各个部门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规范指导,为学前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战略保证。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劣势部分
1.家庭的平均文化素质仍然较低
近几年来,大部分在农村工作的较高素质人员都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城区进行学习,留在农村的越来越少,在相关问卷调查中,84%的家长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困难,现农村实际面临的家长很多文化素质并未达到要求。
2.留守儿童的问题依然严峻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存在还将有一个漫长的时期,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所产生的问题和影响也将长期存在于家庭教育中,阻碍家庭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3.个别家庭教育意识存在问题
一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父母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位置。在农村家庭中,一部分家长武断教育产生的后果潜在危害性极大且不易控制。以存在问题的家庭教育意识进行教育,给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亲子关系变差
根据其他调研者调研了解到,外出打工的父母人数占比农村总的儿童父母人数的60%;父母外出回家看望儿童的次数大约为1年3~4次,每次在家停留1~2个星期[5]。父母外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家庭关爱不足,亲子间的情感变淡关系变差。
2.心理失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的对立品质是自动自发与退缩愧疚,儿童的某些行为受到鼓励后会形成主动性,发展为有创造力、有自信的人,如果其行为被嘲笑,往往使得儿童失去信心、缺乏主动性,形成自卑感[6]。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忽视了儿童心理成长,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就能很好促进孩子发展。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并提供支持和引导[7]。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父母与子女的疏远,导致儿童缺少心理上的关怀,自身情感变化不被旁人察觉,一些留守儿童逐渐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接触,极大范围存在着心理障碍问题。
3.品行失范
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本是家庭教育的方向,但在外务工的家长要么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要么只关注孩子的生活,忽视孩子品行养成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8]。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渴求父母爱护,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在家的祖辈对孩子较为溺爱,部分儿童放纵自我,不愿受到他人束缚[9]。在德育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的引导不充分,造成留守儿童的是非观不正确,价值观出现问题,放任成长甚至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对家庭、对社会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4.良好学习习惯缺乏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容易分散在学习上的精力,加上实际监护人受思想观念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对儿童的学习习惯无法进行良好的培养与监督。自律性较差的儿童,缺少家人监管,渐渐降低对学习的兴趣,甚至萌发厌学情绪。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家庭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家务活或多或少担在了留守儿童身上,这种对教育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新型教育理念尚未形成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理念往往立足于“唯分数论、为考试而学习”的单一家庭教育理念,其综合性发展得不到体现[10]。选择在外务工谋生的家长,当外出务工与子女的教育问题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最终会选择前者,对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少,新型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父母不能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
2.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教育水平存在偏差
物质资源的充分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尽管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的投入,但是资源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在人力资源方面,根据2017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职工与在园幼儿比约为1:15.8,专任教师与在园幼儿比约为1:26.2。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职工配备甚至远远低于《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所规定的1:5-1:1标准[11]。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当前境状,实质上反映出大量农村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失去受到学前教育的机会。
3.政府政策不完善,留守儿童问题严峻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户籍不能畅通无阻地落户城市[12]。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共同生活难度增大,家庭教育愈发缺失,成长问题愈发严峻,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分层加剧。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并以提供服务为特征[13]。社会工作服务以其科学的方法及入住地区的方便性为发展科学且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发挥社会工作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为家庭教育的积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庭环境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忙碌务工,亲子关系疏远。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关注这一敏感、弱势的群体需要,通过相互情感支持的互助小组、教育性小组等小组活动,为特殊儿童的父母提供喘息服务与各种积极支持等,从而间接保障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14],做好儿童与父母心灵沟通的桥梁,维持并改善其家庭的温暖和谐环境。
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科学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难免会采用消极方法,常常得到反效的结果。社工链接高校讲师在家长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上为家长们授课,解答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惑,促进家长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这种线上课堂能让在外工作的父母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也能让在家监护孩子的家长知晓正确的教育行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力量。
进入学校社工,构建家校共育的专业支撑
学校作为儿童进行正式教育的场所,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供给、精准帮扶等方面存在挑战。积极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设置学校社工,一方面发挥社会工作中介者的角色,与家庭和学校形成共商机制,定期开展针对性专业服务,增加儿童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工作辅导者的角色,针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服务,避免儿童出现伤害,增加儿童的福祉[15],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为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的良好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专业技能引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完善
提供社会工作服务需要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专业能力给予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提高针对特殊儿童情感支持、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时,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要[16]。疏导因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协助其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并进行正确观念的引导,提高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各方面素质能力。
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政府的引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社会组织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根据缺少的资源情况,协调社会企业、社会机构、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帮助,并真正的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开展[17]。按照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匹配,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序进行。
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各个部门进行充分协调合作,以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实现我国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吴小燕.论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的发展[J].法制博览,2015(07):283+282.
[3] 邓遂.文化视野下的乡村家庭城镇化转型问题研究[J].学习论坛,2020(09):85-91.
[4] 项成波.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贵州教育,2020(17):37-40.
[5] 黄冰,钟诗华,丘钰莹,戴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8):142-143.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74.
[7] 汤芙蓉.家庭功能弱化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7):42-44.
[8] 王英蓉,张紫薇,王孟妍,高雅斌,徐祗坤.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20(10):171.
[9] 佘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12):245-246.
[10] 施艳林,邓桦.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75-177.
[11] 张小娟.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式[J].发展,2011(06):152.
[12] 刘为地,赵磊.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与社会工作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14):47.
[13] 赵记辉.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与重构[J].青少年学刊,2020(05):20-24.
[14] 刘庆,谭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2):79-80.
[15] 张彦花,刘丽彬.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探讨[J].智库时代,2019(30):239-240.
[16]庞丽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普及学前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3-08.
[17]杨邓红.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缺失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02):57-59.
[18]庞丽娟,王红蕾,贺红芳,袁秋红.加快立法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