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立体型阅读教学中的擎天柱

发表时间:2021/3/1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6月   作者:赵璐珊
[导读] 阅读教学的新课堂应打破束缚学生主体发挥的瓶颈,打破“线形课堂结构”,由教师深入挖掘教学中的切入点、生成点、拓展点,从多角度出发,构筑立体型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从不同的深度、广度、角度和维度去思考问题、研读文本的空间,让阅读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平移走向渐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让学生沿着支点所架起的支柱,步步攀升,徜徉于阅读学习的天空。

义乌市青口小学   赵璐珊   322000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的新课堂应打破束缚学生主体发挥的瓶颈,打破“线形课堂结构”,由教师深入挖掘教学中的切入点、生成点、拓展点,从多角度出发,构筑立体型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从不同的深度、广度、角度和维度去思考问题、研读文本的空间,让阅读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平移走向渐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让学生沿着支点所架起的支柱,步步攀升,徜徉于阅读学习的天空。
关键词:新课堂  切入   生成   拓展
       “读书少、感悟少、提问多、分析多”的现象,成了当今阅读教学的一种怪病,原因主要是教师将“一问到底”“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读到底”的形式作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把原本丰富、多元的文本,曲解成了教师头脑中定格的单一、权威的答案。学生成了教师控制下学习语文的“容器”,课堂成了受教师主宰的“线性课堂结构”。要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有效互动,要让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打破线性结构,构建立体型的阅读教学模式。
怎样才能搭建立体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呢?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生态教学的切入点,把握动态课堂的生成点,探索超越文本的拓展点。这三个支点脉脉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共同构筑立体阅读教学框架。
        一、 设计切入点,架设学习桥梁
        丰富的语文教学文本富含多元化的信息值得师生去共同解读,但究竟该从哪个角度涉入课文,以至获得“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呢?那得从教师对文本价值的深揣摩、细推敲做起,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及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的切入点,以点带线,有目的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1、“一针见血”——以关键词为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有的精辟入理,有的优美动情,这些经典之作的“文眼”往往就是一个词语,找准了这个重点词语,就有了切入点。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抓住 “沉默”一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设想课文中那群孩子当时的内心感受,从而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那一份关于爱的教育。
        2、“重拳出击”——以重点句、段为切入点
        课文中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也常可以作为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
        如《荷花》一课中可以着重出示“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思考品味,就能把荷花的美丽、活力这两个特点都感悟出来。
        3、“顺藤摸瓜”——以文本线索为切入点
        从课文的主要叙述线索入手,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阅读,这是教师们比较习惯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学《雷雨》时,可以把“雨前——雨中——雨后”作为切入点;而《争吵》这样的叙事课文,可通过按 “争吵的起因——争吵后双方心理矛盾变化过程——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线索步步深入地学习下去,循序递进式地逐渐感受课文内蕴。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一文本,也可以设计出不尽相同的切入点。例如《七颗钻石》一课,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去读书,去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深意,去细细琢磨“七颗钻石”代表着什么。


我们也可以采取问题切入法,设计“水罐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神奇变化?”等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探究性阅读,去感知课文。还可以抓住“小姑娘找水、让水”这条线索,通过表现小姑娘言行及心理的关键词句来感受作者笔下所展示的广博之“爱”。
        二、把握生成点,呵护学习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我们就会发觉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由此可见,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轨迹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动态转化的过程。然而,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在关注学生的兴趣、思维、质疑、发现等,细心地呵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做到学学生想“学”,感学生所“悟”,解学生所“惑”,使课堂生成成为学生生命活力的真实反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课时,以“管理”一词作为突破口。本课主人公形象的深入理解是难点,我的设计是课堂上围绕西门豹如何巧妙惩治巫婆和官绅向四周展开辐射,使人物饱满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达到目标。
        三、探索拓展点,提升学习兴趣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文本教材只是学习的一个底盘,它的身上盘根错节,环绕着许多与之相通的知识内容。在立足教材的同时,怎样合理拓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目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的。我们应摒弃那种忽视教材的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以及把拓展当作一种摆设的虚华做法,切切实实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进行有目的地辐射、拓展。
        1、遇问题时“巧”拓展。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本身知识经验的局限往往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此时,教师给予指引,通过拓展来为学生提供一把“登高的扶梯”,学生便能拾级而上,扫除阅读中滞留的“拦路虎”。
        (1)为理解而拓展。
        《荷花》一课中描写荷叶的样子时用了“挨挨挤挤”一词,为了加深对这样的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插入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并配以相关画面,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荷叶繁茂的这种景象。
        (2)为释疑而拓展。
        教学《太阳》一课时,有学生问:“太阳的中心温度为什么这么高?”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太阳的热》。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也能让他们品尝到解决疑难的乐趣。
        2、促发展时“深”拓展。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注重引领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学了《丑小鸭》这个故事后,学生都被生动的童话情节所吸引,接着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就会深受学生所喜爱。再如教学《蜜蜂》之后,学生对文章的作者“法布尔”,对他所描述的昆虫世界产生了浓厚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搜集法布尔的相关资料,阅读他所著的《昆虫记》一书,这样就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人是立体的,语文是立体的,面向人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教学策略都应该是立体的。教师在紧扣立体型阅读教学的支点中,让学生顺着生态教学的切入点、动态课堂的生成点、超越文本的拓展点所架起的擎天之柱,步步攀升,徜徉于阅读学习的天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