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文本 追根探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3/17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6月   作者:廖瑞钦
[导读]

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廖瑞钦  

        【教材分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主题是学习之道,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其中《劝学》是一篇荀子谈论关于学习的文言文。文章主要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态度与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学不可以已”。
       【设计理念】
        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已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八字宪法”。这样的教法往往让学生排斥文言文的课堂,感到的是枯燥和无趣。课堂缺乏思辨性,思维密度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提升思维品质”的课程目标,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因此,本教学设计希望通过探究“学”的内涵,增加教学的思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背诵全文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探究理解“学”的内涵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并学习文中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观点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探究理解“学”的内涵;理解并学习文中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劝学的语句,引入教学内容
        二、荀子、性恶论简介
        三、解题
        劝:劝勉、勉励。“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设计意图】明确“性恶”是荀子的人生观,也是劝学思想的出发点。为“学”的内涵与意义讲解做铺垫。
        四、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句
        要求: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本注解疏通课文,有疑问或不解之处进行圈画。标记疑难字词句。教师就学生交流后仍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句释疑,予以补充说明。
        文言现象整理:
         (一)重点实词
        木直中绳(符合,合乎)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用心一也(因为)
         (二)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
        用心一也(古义:因为心思)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容身,藏身)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登高而招;积善成德
         4.使动用法      輮以为轮;非利足也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合作学习,落实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梳理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如何论证“学不可以已”?从哪些角度、方面入手?
         预设:(1)是什么?学习的内涵;学习的形式
         (2)为什么?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
         (3)怎么样?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
          3. 阅读课文,看看荀子是如何论证的?概括每段的内容
         (1)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
         (3)学习的作用
         (4)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结构,掌握如何论证一个观点的角度
          (二)细读文本,探究意义
          1.你们觉得学习有何意义?
          预设: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长,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小结:①外在的助益,获得成功的一种手段
           ②内在的自身水平的提升
          2.荀子认为学有何意义?(在课本上勾画相关语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
          明确:(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青于蓝;寒于水
          3. “青于蓝”“寒于水”说明学习有何意义?
          引导:本文大多采用譬喻说理,“青”“蓝”“冰”“水”都是喻体,并且喻体之间有特殊的关系,关键要找出本体。
        明确:“蓝”“水”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前的知识状态或水平;“青”“冰”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后的知识状态或水平。意味着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习让我们发展,离开过去的自己,迈向一个新的自我,超越固有的属性,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标准。
          4. “直木为轮”与“学”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受绳:接受某种规则的指导;就砺:接受某种事物的规约
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比喻说明了学习是一种改变,一种提升与发展,一旦你发生了改变与提升,就不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质疑:曾经老师也会解三角函数题,现在不会了,为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同学们看过很多小说,小时候也背诵过许多古诗,现在都忘了。那么它们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预设:我会为小说里的人物而感动,我学会了悲悯,理解他人的生活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饱读诗书,尽管忘了所读之书的内容,但是身上的由内而外的高雅气质是不会消逝的。
        小结:学习除了学知识,还有修养、视野、品德、能力、“三观”、思维方式等,这些是难以回到过去的,知识会遗忘,但一个人的气质、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就难以回到原来的样子。读过的书会忘,但人文素养将永存你的精神世界。做过的数理化的题会忘,但思维方式与能力将伴随终身。爱因斯坦曾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设计意图】从学生共鸣处入手引入文本“学”的意义探究,通过设问与质疑,深入理解“学”的意义与价值。
         (三)细读文本,探究作用
         1.作者讲了哪些学习的作用?从原文中勾划出来
        明确: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2.和“学”有什么关系?
        明确:见者远、闻者彰:学习让我们具有了高度和视野,能量变化了,增强了。人外在
的形态没有变化,但是却能拥有更高的高度或更高的境界,提升自我的品位。
        致千里、绝江河:学习使人超越我们作为人本身的局限,甚至是先天的缺憾与不足。这就是学习给人带来的变化的意义和价值。
         (四)思考探究:“学”之内涵
         1. 为什么学有如此大的意义与作用?它是如何发生的?
        明确:          ,意指:上面的人对变化的沉淀,也指上面的人把这种沉淀传达给下面稳定建筑物里的孩子。这里的前人就是“教师”,这个房子就是“学堂”,这个孩子就是“学生”。学是先人们对事物变化规律的领悟,孩子们在先人的示范下效仿获得知识与经验。现代意义上的学是指学习,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这一主体在专门的学习场所——学校中接受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完善个体的德、智、体、美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自身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的经验(这里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从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上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小孩出生,首先就是感知、模仿,逐步扩大自己的经验。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学”。“学”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学”,主体得以与外物、他人沟通,获得知觉、理性的养料。“学”的外延是广阔的,小孩第一次接触世界是学,我们在课堂受教是学,走上社会摸爬滚打都是学。不学无以成才,不学更无以成人。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学”的功用,通过“学”的字源探究,深入理解“学”的外延与重要性。
        (五)细读文本,探究方法
         1. 本段落可以分几个层次?各层之间有怎样的关联?每层内部关系是什么?
        明确: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学习必须不断积累;第二个层,学习必须坚持不懈;第三个层,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要做到积累必须做到坚持不懈,而要做到坚持不懈必须做到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与专心致志是积累的必要保证。每层次内部都是正反对比关系。
         2.本段落运用了几个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分别论证了学习的哪些方面?(分组研讨,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表格,理解掌握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
        六、小结
        活到老学到老。不学无以成才,不学更无以成人。学习不止于知识,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培育,自我的成长,成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七、作业
        1. 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说说今天我们所说的“学”与荀子所说的“学”有何不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