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卓临证组方用药思路

发表时间:2021/3/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7期   作者:徐萍 郭龙香
[导读]
徐萍1 郭龙香2
(1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2江苏省高邮市界首卫生院;江苏高邮225600)
   李大卓主任中医师是扬州市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中医临证工作近四十年,学验颇丰,临证中组方用药尤为独到,药用精纯,少而不缺,多而不杂,每起大效,笔者随师学习三年,获益良多。
   1.用药精纯 灵活多变
   临证中医者接触患者病证每每杂乱不律,患者阐述亦较繁多,医者在处方用药时,常常感到搜索方剂较少,组方用药不全面,或无方可用,用药庞杂积堆。李老师临证用方确切,有复杂多变的症候群中寻觅到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由点及面,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精准选方,精准用药,在治疗中观察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灵活变通,绝不拘泥始终的一方一药。
   孙某,女,56岁,工人。2019年0月9日初诊。有“胆囊炎、胆石症”病,亦有高血压病史,平素性情急躁。1个月前因“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遂即微创腹腔镜下作胆囊切除术。5天出院,嗣后出现不思纳谷,脘腹部饱胀,口干时苦,精神疲乏,大便时溏,即来吾师处诊治,察得舌质偏淡,尖偏红,苔薄白腻中泛黄,脉细弦。遵循医圣张仲景论“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且胆道疾病刚手术过,肝胆疏泄失常仍存,所以李师遣用:柴胡10g、太子参10g、炒白术10g、郁金10g、黄芩10g、香附10g、炒枳壳10g、炒薏仁30g、生甘草5g。七帖,药后口干苦已除,脘腹胀满亦减,唯乃不思纳谷,便溏加重,日行3次,且呈稀糊状,时出黄色泡沫样便,面黄,脉细弱。此时肝胆之郁热证候已消,尽显中焦脾虚之证,此时需变换治则,更方换药: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炒薏仁30g、炒山药15g、炒防风10g、仙鹤草30g、炒扁豆30g、煨木香10g、炒枳壳10g、炙甘草5g。前后以此方略施增删调治月余而瘥。
   2.善用药对 须制为用
   李师用药精妙,常起捷效或画龙点睛,其特点是临证遣方用药时常用药对、或药串,常以之用做处方的基本元素,或君、或臣、或佐使。用药或相须或相制,以增加临床药效,而起捷效,这就是中医临床的魅力所在。如相须为用: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黄芪、人参,枳壳、木香,黄苓、黄连、蒲公英,川芎、丹参、红花,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石见穿。相制而用黄连、茱萸,大黄、人参,附子、肉桂、地黄、丹皮,干姜、细辛、五味子,大黄、附子、细辛,黄连、细辛、川椒目、乌梅等。
   田某,男,49岁,干部,2018年5月26日初诊。患胃痛史十余年。叠服众多西药中成药,收效不显。近2周来症状加重,腹部嘈杂,时泛酸水,口干,且口中异味,嗳气,夜寐不实,大便时干时溏,经他人介绍至李师处诊治,嘱查胃镜示: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伴胆汁返流。察其舌苔薄黄,舌质边尖稍红,脉细弦。辨为肝胃郁热胃气不得和降,故以左金丸加味药用:黄连5g、黄芩10g、吴萸2g、香附10g、炒枳壳10g、茯苓15g、乌贼骨20g(先煎)、煅龙骨20g(先煎)、生甘草5g。七帖药后,嘈杂已除,其余症候亦减大半。前后共治月余而愈。


   3.固守一法,贯穿全程
   李师认为临床诊治疾病,复杂多变,病证或轻或重,病程或短或长,所以必须辨证辨病相结合。辨证是中医的精神实质所在,不可忽略,但有时还是需辨病的,或辨中医的病,或辨现代医学的病,有些病证的病理现象始终存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中。如手术后的病人,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是他们的共同病理机制,所以在调治这类病人时,补气养血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是其贯穿于全程治疗方法之一;如肿瘤患者的手术后的调治,清热祛毒之法又是其调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法则之一等等,不胜枚举。
   董某,男58岁,干部,2019年2月27日初诊。有“胃病”史20年,一直间断地服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1月前又作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上皮肠化生、局灶性轻度上皮内瘤变),在他院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显。即来吾师处诊治,以仁术健胃汤(老师经验方),太子参30g、炒白术10g、薏仁30g、丹参30g、莪术10g、仙鹤草30g、蛇舌草10g、半枝莲30g、玄胡索30g、土茯苓30g、梭罗子10g、香附10g、生甘草5g。一个月后,腹痛即除腹胀亦除大半,纳谷已香,精神好转,夜寐亦能安睡5、6小时,上方略事增减调整4月,复查胃镜做病理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多点病理),病证除。
   4.证变药变,重用君药
   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恒动观”,也就是中医在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重视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运动过程,这也是中医药与西医在对待疾病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医的优势所在。故而中医认为证变则用方遣药必变,也是辩证观与恒动观的充分结合的体现。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辩证论治和用方用药的不同,或变换全方或变换君药,这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体现得非常详尽,如《伤寒论》中的六经并脉证治,同一经脉病变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很多的治疗法则和方药,往往是随着病的证候而变,用药不多,而重用君药。李师正是遵循着随证用药的诊治原则,充分发挥运用于杂病的治疗中。
   秦某,男,72岁,农民,2019年10月20日初诊。10天前不慎外感,以发热咳嗽即在当地卫生院予以输液加左氧氟沙星等治疗5天,无效。发热午后为甚,达39℃ ,咳嗽重浊,咯吐黄色粘痰,胸闷,稍吼喘。即来李师处诊治,老师为其作胸部CT检查示:右上肺见大片状模糊影,诊为肺部感染,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上升,中性率上升。察其舌质边尖红,舌苔薄白中黄腻,脉弦数。辨为肺热壅盛,肺失宣和,治拟清宣肺热,以麻杏甜汤合桑白皮汤化裁:炙麻黄10g、生石膏60g(先煎)、杏仁10g、大贝母15g、黄芩15g、鱼腥草30g、前胡10g、生甘草5g。一日二帖,分四次服用,药后第三天汗出热退,咳嗽减轻,咯痰较多,然而五日后大便不解,又现喘息胸闷,苔黄燥,舌质红“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传于肠腑,腑气不通,肺气亦不得宣肃,此时证变,所以用方遣药亦变,通下而宣肃肺气,以宣白承气汤为主方,重用大黄,中病即止,生大黄15g(后)、杏仁10g、生石膏40g(先煎)、鱼腥草30g、败酱草30g、薏仁30g、大贝母12g、桔梗5g、生甘草5g,五贴。一日一贴,药用后翌日行圊数次,得秽臭大便较多,喘息顿除,咯痰亦少,精神转佳。上方去大黄继用10天后即复查CT示:右上肺病灶变淡(较前吸收)。三月后再查CT,病灶完全吸收而痊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