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论述

发表时间:2021/3/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丁玉芬
[导读]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水土保持以及生态建设工作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水体流失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及控制作用,为农田生产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德州市水利局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水土保持以及生态建设工作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水体流失起到了一定的预防及控制作用,为农田生产提供更多便利条件,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前言
        就我国目前而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废土及废渣,严重影响了街道的美观,市政构建的排水设施造成严重淤堵,从而影响了降水渗入体系,人们开始大量使用地下水,致使水位不断下降,各个领域的用水问题愈演愈烈。针对城市中国水土流失程度已经面对相当严峻的局面。所以,为促使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应做好水土保持相关工作,同时还要确保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应确保水土保持以及生态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此促使我国水土及生态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
        1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立足于概念角度,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归属性存在差异,但其中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若要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应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水土保持为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有着相同的目的。
        1.1水土保持推动生态建设
        1.1.1水土流失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水土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在特定范围内,也属于自然整体,具有相应的平衡性以及稳定性。然而水土也是生态系统中最核心因素,如果遭受严重损坏,整个系统存在的平衡关系也会随之消失,长此以往,将会引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1.1.2水土保持为生态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基本元素,也是矿物质重要的载体、为动物更好的生存营造良好环境,除此之外,为农牧业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如果没有土地,人类将无法进行生产,也不会拥有生活的场所。所谓土地,其中涵盖了土壤、气候、水土等较多相关因素,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每一个因素都发挥着各自最大的作用,只有保障系统之间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系统之间的平衡性发展,所以应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并促使其有效进行,以此推动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行以及稳定发展。
        1.1.3水土保持降低水资源的需求压力
        目前我国水土形式严峻,严重缺乏水土资源,同时水土资源的分布情况较不均匀,人均占有量仅仅占据世界综述的1/2,导致我国干旱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以及。具有效数据显示,这些缺水地区水土流失程度极为严重。因此采用水土保持相应措施有力的阻止了地表径流现象,获得了显著效果,针对这些缺水严重的地区,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的了降水的渗透量,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以便促使农业的快速发展[1]。
        1.2生态建设对水土流失起到相应的预防及控制作用
        1.2.1加大力度护理植被,缓解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并且还要将森林植被作为主要治理方向。林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阻隔雨水对树叶及枝干的直接冲刷,进入避免了地面径流现象,同时也利用输液的蒸腾降低了径流量。树木具有较为巨大的根系,借助土壤的作用形成筋脉式网络,并固定在土壤中,有效阻止了径流的冲刷,进而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森林中促使土壤的孔隙度不断增加,土壤渗透能力也随之提高,以此保障地表具有足够的保水性。
        1.2.2生态环境建设,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率
        不断增加树木的种植量,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不仅可以承受较大风力并降低风速,以此保障地表具有充足的保水量,促使水分的循环蒸发,空气湿度有效提升,为农业生产打造良好环境,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率。

优化生态环境,其实是指完善并捍卫土地资源,加大力度植树造林,将大片农田团团包围,防止雨水的大量侵蚀,为农作物的快速成长起到有力的保护作用,进而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换而言之,生产力得到有效发展,促使经济效益的提升。
        2以水土保持为基础,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2.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措施
        2.1.1生态环境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应予以高度重视
        水土保持生态在修复过程中,应倡导自我修复,其具体是指应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并严格按照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生态环境可以完成自我修复。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应时刻观察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生物因素以及生态因子,并全面掌控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不仅如此,还要细心留意自然界中存在的演替规则以及物种之间为了更好的生存进行激烈的竞争,演变的生死存亡等问题。这些都将归属于自然界的重要特征,我们应有效掌握其发展规律及属性特征,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加快生态环境的修复效率[2]。
        2.1.2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生态修复
        我国土地面积幅员辽阔,具有多样化的地区地形,同时所处地区的不同,其气候及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降水量、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等,这些因素存在的不定性,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程度,不仅如此,不同地区在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修复方法也存在诸多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单独借用某一地区生态环境成功恢复的措施来治理并控制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样远远达不到预期恢复效果。因此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考虑所处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探讨,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对策,确保在特定范围内,生态环境可以实现自我修复。
        2.1.3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生态修复工作
        对于我国所处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植被覆盖面积较小,水土流失现象极其严重,但是这些农村地区人员稀少,经济尚不景气,因此没有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应加大力度,推动农村生态文明构建工作的有序进行,特别是农村中存在的水土流失现象。相关人员应加强探究所处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及时制定有效对策完成修复工作。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应合理划分农村生态环境层次,构建全面具体的生态治理措施,避免生态环境在修复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破坏,为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加强生态建设有效对策
        2.2.1优化及转变人们的生态保护认知
        应及时转变人们对生态保护理念,并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将生态保护理念全面贯彻于人们的实际行动中,促使更多的人可以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加强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实现自我严格监督、自我有效管理。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发展[3]。
        2.2.2积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
        为了更好的捍卫及修复我国生态环境,不仅要制定并落实相关修复措施,还要适当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此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相关机构之间也要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进而构建具体全面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开展打下夯实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应促使水土保持生态实现自然修护,同时还要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所以我们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对策,科学治理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芳市,江汉森,张越,林金石,葛宏力,黄炎和. 水土保持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20,32(04):22-25.
        [2]赖桂林,莫明浩,聂小飞. 基于生态与生产功能权衡的水土流失治理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0,(06):15-17.
        [3]刘建平. 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J]. 新农业,2020,(23):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