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世界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7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2期   作者:赵婷 卢博文 任阳
[导读]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赵婷1  卢博文2 任阳2
        河南开放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万物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科技进步及其产业化应用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那么,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思维认知和科学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会产生什么样的启迪或者说能引发哪些反思呢?技术的进步是否会促进人类自我认知的升华和观念的更新?本文意欲探讨如何借助新一波科技浪潮,转变人类的思维认知模式,改进数字世界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实现数字化建模和数字实证等方法的创新,并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估分析,以期加快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进程,深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本质。
关键词:数字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引言
        数字人文作为一个逐渐崛起的交叉领域,具有区别于传统学科的研究特征,其最典型的特征为开放、协作与多元,这些特征体现在:数字工具被频繁地运用在人文学者开展研究的多个阶段,开放数据库、开放软件、开放发表在数字人文领域中越来越常见;一个数字人文项目团队中可能包含人文学者、图书馆员、程序员、网页设计师等各类成员,他们在其中各展所长,人文学者不仅成为工具的利用者,也常常是工具开发团队的一员。无论如何,人文学者的研究视角、方法和成果展现形式正在数字化转型中得到扩展与深化。
1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成果的表达
        其一,利用已有的数字工具解决人文学科的研究问题、开发数字人文研究工具和结合数字与人文方法的实验研究三者都属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其中数字技术的贡献各有不同,这具体需要人文学者来阐明;其二,无论学术成果以何种数字形式表达,都应得到与传统印刷品同样公平的评价待遇。美国应用语言学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AAAL)在其不断修订的《晋升和终身任职指南》(Promotion& Tenure Guidelines)中亦认为,对于在线期刊和传统期刊应当一视同仁,但当中也提到,语料库、学术博客等其他在线成果不太可能纳入评价范围。就我国目前情况看,网站、数据库、程序等学术成果形态仍未进入评价视野。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数字化新阶段
        2.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数字化抉择
        在传统观念范围内,人文社会科学以定性研究和规范分析为主,借助逻辑思辨和推理等研究方法,价值取向是学理求索。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日益复杂化,相应的研究越来越综合、精细、深入和具体化,将量化分析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成为一股强势潮流。经济学是应用数学方法相对较多和较早的代表性学科,产生了如计量经济学、计算经济学等分支学科,继之兴起的有计量历史学、计算社会学、计算政治学等。应用数学方法的必要前提是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可观测、可量化,相互间存在可辨析的映射关系。而人的思维和行动、人际关系、社会演变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既有客观的物态一面,也有主观的精神形态层面,量化测度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可选用的方法更多,这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色,也是其始终要面对的关键难题。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其说是一种挑战与机遇,不如说是使其面临一系列权衡抉择更为贴切:是从“假设出发”还是“数据出发”作为分析起点;是以“个别样本”还是“海量数据”为对象开展研究;是“感性接触”还是“行为统计”更可靠;是以“实体规律”还是“统计规律”为研究目的;是“模型驱动”还是“数据驱动”;是以“理论推证”还是“实践检验”来验证和评价;主要研究常态下的优化决策还是探索复杂情景下的临界决策;是凭借主观经验决策还是自动化程序决策,等等。面对这些抉择,数字化方法可以通宏洞微———实时洞察微观主体变化、关注热点事件,由此分析把握宏观变化;更具针对性、更为聚焦地深入解读人类行为机理、探究揭秘复杂社会问题;从全新的视角跨学科地理解社会结构、利益群体的分歧与演化,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协同共进。这进而又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揭开人在意识支配下的思行之谜?复杂决策时人机如何分工协作和相机抉择?人际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和社会规范等行为是否一致,等等。真实历史不可能完全重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和数字化手段进行多情景仿真,理论抽象的基本行为假设可由人机混合的行为替代验证和弥补;结构外生给定且动态一致可内化为时变的社会网络上自调适主体的生成机理。概言之,数字化发展新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观念、方法、底层逻辑等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转变,相应的研究方法须更加多元化、更具人文针对性。
        2.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融合共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和拓展。从本源上说,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分支,都源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相比较而言,经济学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互动。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观点看:可控可重复的行动可交由科技手段来实现;而现实中有意识的、内生自发多变的行为特征,则须从人类真实主体中获取。二者有机结合是模拟研究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相互激发、协同交融、伴生共进等社会经济活动最好的实现方式,也是最有可能破解人类复杂决策奥秘的密钥。人类将在科技的支持辅助下,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身,并在人与自然和技术的关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当今社会正迈入智能时代,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思维观念与方式、行为模式及能力都会发生重大或根本性转变,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将更加协调,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只可能更加稳固,而不会发生改变或逆转。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取决于对人类行为认知的深化,这必然要求使用新的、更具针对性和更有力的技术手段,孤立单纯地考察抽象行为的做法将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将人类行为放在相应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中考察。通过特定环境和背景下的真人实验,认知行为响应模式,确定关键特征类型,深入挖掘人与自然交互的本质,揭示社会与自然交融的奥秘;借助直观简便的高保真映射,拓展真实复杂场景覆盖的应用范围,解释现实“异象”、突变临界点的情绪变化、灵机一动等行为表现和选择替代,以便推出更注重实效的政策措施。通过融入多元方法论,建立切实规范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找准行为复归与突破创新切实可行的着力点、展开路径,就能顺势在数字世界中生成一个“完整的”人类社会。
3关键要求
3.1尊重数字媒介的特殊性。
数字世界必然伴随着数字文明的诞生,数字文明的特征是连接、和合、共生、共享、共赢,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仁爱、诚信、正义、和谐、大同”是吻合的。仁爱提倡不但爱与自己相关的人,还要爱其他人。诚信是诚意的结果,先诚于自己,才能被人信任。正义是指追求正确和正当的义,坚持真理。和谐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间万物的和谐共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家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大同的崇高境界,展现了探索宇宙本源的高度智慧,早已描绘出数字世界的生态和价值。数字学术成果常常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如数据库、视频、网站、程序等,评价委员会需要明确,“只要同行评议的过程严格且明确,学术出版物的格式就无关紧要”,学术价值不应因成果的表达形式而改变。只通过印刷形式查看和考察其成果会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体现原有成果的效果与价值,如部分成果需要使用动态效果展现历史演变过程、通过立体模型还原城市风貌等。
3.2考虑数字学术的合作性。
        第一,评价委员会需要意识到合作“需要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要求助计算机领域的同事,因此会增加工作量。”第二,要认真衡量每个学者的贡献,在评价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不要被作者姓名顺序、身份所约束”,过程编辑者与内容创作者一样需要得到公平的考核。第三,团队合作通常在寻找资金支持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过程也应当被关注。
4数字化建模的基本形式和转换处理
        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及社会全面发展的相关问题,相应的研究方法认识论体系须与之相应。如果研究对象明确、影响因素可测度且相互关系清晰,可借鉴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而对于人的意志支配下的思维与行动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则需要更具针对性、更具鲜明人文特色的研究方法。人们在建模中从连续光滑的解析函数到分段离散的状态(事件、情景)函数,数字化建模利用分段离散的状态(事件、情景)函数刻画和分析随景而变的行为,由此体现出分析人文和社会复杂现象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对跃升断崖、不规则集聚、角点临界转折突变等异象(态)。如此可深化微观行为研究,凸显人文特性,增强模型体系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可信度、生命力与有效性。毫无疑问,借鉴和引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是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技术实现的载体、手段和途径;但同时人文社会科学也能够为科技创新及技术应用明确方向、赋予灵魂和提供动力,二者协同对话、相互借鉴,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渗透内核。相比而言,社会科学模型更复杂、难度更大、应用面更广,对建模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需求更高,如建模过程中需要涉及变结构隐函数建模、靶向意识与异常值处置、复杂网络分析、临界决策的非线性逼近、反映真实世界的多源多态数据的数字化混合建模等。数字化技术能全方位、实时且简明直观地反映研究对象,既有望打开人类行为黑箱,深刻揭示社会经济复杂奥秘,又不偏移建模技术,有助于消除学科偏见,回归人文建模与实证的主轨道和初衷。
结束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顺应和助推了多元化(个性化)与整体化统一协调的发展潮流,其中数字化技术在推动人类认知演进中起着核心作用。在数字世界中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和进步,同时这也会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生活改善和人类认知的反思升华。数字化技术擅长聚焦和处理人们在各种复杂情景下临界决策时随环境条件变化的行为状态转换特征、传导机理和路径,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效应。深入观察测度和科学便利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与人的行为关系的本质和关键点,进而进行相应的数字化建模、数字实证等理论和技术分析,再与行为和实验经济学、ABMs等技术方法结合,更能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本特性;从技术创新视角看,这有助于突显思维认知和科学探索中的人本主导和人文精神,服务、引领和把控人类及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逐步发现真实行为关键特征、揭开行为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奥秘,这或许是更值得重视和探索的方面。想要真正达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就要严格遵守创新论和质量观的导向,建立起相应的科研评价机制,并且不断的完善监督制度,为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度和质量水准不懈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王雅静.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1):100-117.
[2]王国成.数字世界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20(06):4-12.
[3]耿海英.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10):104-111.
[4]李霞,李冲.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发展的历程、特征与趋势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226-233.
[5]张承安.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批判与重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05):1-5.
[6]杨柳,刘洋洋.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9(30):47-48.
[7]荆林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挑战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01):125-140+144.
[8]曾铁.论人文社会科学教授的两大任务[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01):46-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