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钰1 司江福1 卢志1 邱马江2 施勇1 黄照来1
1.贵州省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 钟山区 553001;2.贵州省水城县自然资源局 水城县 553005
摘 要: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要产业的重工业城市。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雨量充沛,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是贵州省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呈现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等特征,从而严重制约着六盘水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本文从气候条件、人为工程活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特征等方面简述六盘水市地质灾害发生背景,并有正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对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特征;防治对策
0 引言
六盘水市地处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属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势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形切割较为强烈,起伏剧烈,河流多呈“V”字型,区域内断层褶皱较为发育,石漠化较为严重。境内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有煤、铁、铅、锌等三十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储量矿产地109处,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超过211亿吨。煤种全、煤质好、易开采,素有“江南煤都”之称。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复杂多变,降雨量丰富,河流众多,是贵州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导致发育独特的地质环境,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频繁的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断改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制约着六盘水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地质环境、自然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对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措施对策,为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 六盘水市地质条件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总面积9965km2。境内岩溶地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相对高差2314.6米。
六盘水市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年平均气温13-14℃。境内降雨地境性差异明显,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年雨量南部多,北部偏少,东部多,西部偏少,旱涝灾害频繁。多年平均降雨量1244mm。大雨、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气象因素。
境内出露地层较全,石炭和二叠系出露最广。地层岩性主要有碳酸盐岩、玄武岩等。
境内地质构造条件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以东西向、北北东向断裂较为发育、规模较大。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2 地质灾害现状
六盘水市是我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频发区、高发区,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境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827处,灾害点密度达0.08处/km2。主要表现为滑坡、地面塌陷、崩塌、不稳定斜坡、地裂缝、地面沉降、泥石流等7种地质灾害。其中滑坡440处、崩塌223处、地面塌陷90处、不稳定斜坡50处、地裂缝18处、地面沉降5处、泥石流1处。特大型11处、大型63处、中型350处、小型403处。自然诱发555处,人为工程活动因素诱发272处。目前共受胁34710户140236人(特别危险点55处,威胁3870户17563人),4所中小学校,资产上亿元。地质灾害给六盘水市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
3 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
3.1 滑坡
境内共发育滑坡440处,占53.2%,是辖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其中六枝特区57处、盘州市189处、水城县148处、钟山区45处、六盘水高新区1处。从地貌上看,大多数分布在陡峻的峡谷地带,如盘州市坪地—石桥一带。从构造上部位上看,主要分布在褶皱紧密、断裂发育区。按规模划分,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按发生原因划分,以自然诱发为主,人为工程活动诱发次之;按物质组成划分,以残坡积层滑坡为主,崩(滑)堆积层滑坡次之;按运动形式划分,以牵引式滑坡为主,推移式次之;按稳定性划分,以基本稳定滑坡为主,不稳定滑坡次之;按滑体厚度划分,全部为浅层滑坡。在人为工程活动(采矿活动)强烈的盘州市、水城县分布较多。
3.2 崩塌
境内共发育崩塌223处,占27% ,为辖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其中六枝特区55处、盘州市79处、水城县73处、钟山区16处。从地貌上看,主要分布在地形切割强烈、边坡陡峻、沟谷或陡坡地带。从构造上看,断裂发育部位分布较多,如盘州市西部。按规模划分,以小型崩塌为主,中型次之;按成因类型划分,以自然崩塌为主,人为崩塌次之;按稳定性划分,以稳定崩塌为主,不稳定崩塌次之。
3.3 地面塌陷
境内共发育地面塌陷90处,占10.9%。主要集中分布在盘州市。从地貌上看,主要分布在岩溶山原面、岩溶丘台面和岩溶盆地中,如水城岩溶盆地。从构造上看,主要分布在断裂带、裂隙发育带上。从岩性地层上看,主要分布在C、P、T碳酸盐岩中。
按规模划分,以中型为主,其次是小型;按诱发类型划分,以人为诱发为主,自然诱发次之;按稳定性划分,以稳定为主,不稳定次之。
3.4 不稳定斜坡
境内共发育不稳定斜坡50处,占6%。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区、盘州市。按规模划分,以小型为主,其次为中型;按构成物质划分,以残坡积层为主,岩质次之;按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划分,以滑坡型为主,其次为崩塌型、复合型;按形成原因类型划分,以自然因素诱发为主,人为活动次之;按稳定性划分,以基本稳定为主,不稳定次之。
3.5 地裂缝
境内共发育地裂缝18处,占2.2%。主要分布在水城县含矿地层及上覆地层中,如水城县老鹰山办事处等地。按规模划分,以中型为主,其次为小型;按成因类型划分,以人为工程活动因素(主要为采煤活动)为主,自然因素次之;按稳定性划分,以稳定为主,不稳定次之。
3.6 地面沉降
境内发育地面沉降5处,分布在水城县等大面积采空区,由采矿活动等人为工程活动诱发。
3.7 泥石流
境内发育泥石流1处,为自然因素诱发,分布在水城县。从时间上看,发生在每年的5月—9月,尤其在6月—8月,与降水时间同步。从地层上看,主要分布在P、T地层中,岩性主要是玄武岩、页岩、泥岩、粉砂岩。
4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1 空间分布特征
境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827处,分布广泛,平均分布密度为8.34处/100km2。各县(市、特区、区)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煤矿数量较多的县。如盘州市地质灾害点呈现点多面广的特征,共367处,占44.4%。
4.2 地层岩性分布特征
从地层岩性来看,主要分布在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主要表现类型为滑坡、崩塌;其次为石炭系,主要表现为崩塌。从地层岩性来看,碎屑岩区分布较为集中。其中,以P3em、T1f和P3l地层最为发育,P3em、T1f岩层破碎,岩石节理发育,在自然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下,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4.3 构造分布特征
从构造上看,境内地质灾害沿构造破碎带呈条带状分布。断裂和褶皱构造较为发育,构造破碎带附近区域节理发育、岩层较为破碎,结构较为松散,总体稳定性差,在自然降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下,积易发生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构造带两侧。
4.4 时间分布特征
六盘水市雨量充沛,降雨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诱因。据1995年-2018年,共20多年的降雨资料分析,全市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月-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3%。根据统计:827处地质灾害点中,有571处发生在5~9月,占总数的69%。
通过对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的分析,主要受自然降雨和人为工程活动影响,除此之外,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土流失、石漠化、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5 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六盘水市实际,提出一下对策建议。
5.1 完善体制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是体制建设。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建设。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建立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参加。各县(市、特区、区、高新区)、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机构,负责全市地质灾害的组织和协调管理工作。二是完善管理体制建设。建立责任明确,市、县、乡、村、组,地质灾害防治五级管理体制。对自然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由政府按规定治理,人为活动诱发的由责任主体单位进行治理。
5.2 加强机制建设
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对地质灾害防治至关重要。市、县、乡均已制定了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发生后,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利用各种媒体或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5.3 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防治能力的建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重要的措施。一是继续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提高预警预报能力。二是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三是联系境内地勘单位,争取技术支持。四是积极实施防灾减灾工程,提高综合防治能力。五是建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六是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七是拓宽资金渠道,增强地质灾害治理的经济实力。
5.4 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只有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才能提高群测群防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参考文献:
[1] 司江福,谢涛.贵州盘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现代矿业,总第568期,2016年8月第8期:227-231.
[2] 张洪信,罗阳乔,丁俊,等.贵州省安龙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球与环境,2012年第40卷第3期:430-437.
[3] 司江福,尹海沣,黎富当,等.贵州水城县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第23卷,第1期:111-115.
作者简介:程钰(1971年10月—),女,汉族,安徽合肥人,1994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环境、国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