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445017
摘要:非洲猪瘟(ASF)的致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猪感染ASFV后,可引起的病理损害比较严重,高烧(40-42℃),皮肤表面充血、出血;脾脏高度肿胀,通常是正常的3-6倍,质地变脆,脾缘出血性梗塞,坏死灶;皮下出血、心包积液、体腔积液、腹水,肺水肿,淋巴结肿大、出血,类似血块等,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最终导致猪死亡,假设有关防控缺少高效性,则会给农村生猪散养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自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已在全国范围内发生过,非洲猪瘟病毒已全面扩散,亟需动物卫生研究者提供高效的防控措施,并在全国范围内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非洲猪瘟;农村生猪;散养户;应对措施
1前言
自2018年8月以来,我国爆发了非洲猪瘟疫情,主要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发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广泛出血性猪病毒,其死亡率达到百分之百。截止到目前,我国还未研制出商品化疫苗用于有效预防,2018年8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报道确认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其后短短几个月,疫病已经蔓延至国内28个省份,疫点多达111个,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了严重灾难,农村生猪养殖业首当其冲,遭受到严重损失。非洲猪瘟疫情常态化,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植,短时间内很难清除。因此,农村生猪散养户必须加大防控力度,相关研究者也要帮助其制定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以此来应对非洲猪瘟。
2农村生猪散养户占比及重要性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养殖猪肉消费国。中国居民喜欢吃猪肉,在肉品总消费量中,猪肉占60%以上。可以想象,如果非洲猪瘟在中国爆发,肉类供应将是毁灭性的。非洲猪瘟进入我国以来一直持续性冲击我国生猪产业,生猪行业受到重创,即便在金猪行情之下养猪人也高兴不起来,因此,需要农村生猪散养户提高警惕,以便自如地应对非洲猪瘟带来的风险。
截止目前,农村散养户是农村养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养猪户中,90%是生猪散养户。农村生猪散养户的养猪总量与规模养猪场几乎相同。因此,农村散养户是现今养猪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农村散养户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切实拿出强有力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是应对目前国内猪肉价格飙升,市场猪肉短缺的重要措施。
3农村散养户在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农村散养户的位置比较分散
目前生猪散养户大多都没集中居住在一起,散养户养殖圈舍又大多数建在住房周围,位置不集中,农村生猪散养户大多以“点”养殖居多,过多的养殖点分散现象造成了总体养殖面比较广,人员、车辆、生猪及其猪肉制品进出复杂,不易管理,又加之非洲猪瘟传染力强,一旦在农村的一个散养点出现疫情,就很容易波及到整个村屯,难以控制。
3.2农村散养户生猪养殖技术偏低
农村散养户普遍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生猪养殖业虽是传统养殖,农村散养户的生猪养殖技术普遍偏低,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防疫、不消毒、违规购买生猪、生猪发病自己治疗、生猪死亡后不报告、乱扔病死生猪等问题。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非洲猪瘟的发生与传播,增高了农村非洲猪瘟发生的风险。
3.3农村散养户安全防范意识不足
农村散养户普遍缺少安全防护意识及设备体系,例如在购进生猪幼崽时,缺少完善的疫病检测意识,在疫病流行季节,人员和车辆随意出入村屯和养殖场所而不阻止或不严格消毒,养殖场所周围环境差,垃圾和污水不及时处理,苍蝇到处乱飞,老鼠到处乱串。这样也会使农村生猪养殖业整体暴露在非洲猪瘟疫病高风险下。
4应对非洲猪瘟的有效措施
对于非洲猪瘟这类疫病,必须由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养殖户三方尽职尽责、共同努力,才能搞好防控。
4.1基层政府应尽的职责
鉴于农村生猪散养户对非洲猪瘟疫病认识的不足,相对缺乏科学的防控意识,应积极进行宣传和指导,广泛宣传非洲猪瘟防控的相关知识,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媒体推广非洲猪瘟防治技术,张贴宣传挂图、《非洲猪瘟防控明白纸》等,通过全方位,多方面的方式,创造社会全员防控的良好社会氛围。结合实际情况,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时,设立或增加检查站,配备专业的消毒设备,开展检查和消毒,有效阻止无关人员和车辆、生猪及其产品进入生猪养殖区,严格消毒进入生猪养殖区的人员和车辆。与此同时,还需建立全面、详细的管理制度,要求农村生猪散养户严格按照此制度执行,将其落实到实处。
4.2职能部门应尽的责任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生猪屠宰经营者的指导和监督,在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期间严格执行有关生猪及其产品的调运输的有关管理规定,实行生猪运输车辆备案制度,严格对运输环节的两证进行检查和核查,严格执行屠宰环节的检验,屠宰检疫,车辆消毒等措施,打击重点应放在动物检疫人员是否有失职行为,例如违反规定签发证书和隔山开证等。畜牧兽医服务部门对基层兽医和村级防疫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他们诊断和处理疫病的能力,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潜在的隐患问题,通过他们走村入户宣传讲解,正确引导农村生猪散养户进行防控,进一步促进生物安全水平的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服务部门组织人员到农村进行科学养殖和防控知识宣传和培训,使农村生猪散养户充分了解和掌握非洲猪瘟的特征和危害,从而增强农村生猪散养户的防范控制意识,使农村生猪散养户能够充分配合基层畜牧兽医服务部门的工作。同时,有必要加强联合防控。根据非洲猪瘟防治指挥部的工作部署,由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业和农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切实落实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严厉打击非法和违规转移生猪及其产品的行为,严格防止外来疫情的传入。
4.3农村散养户应尽的职责和要落实的措施
农村散养户不购买来历不明或不知情的猪肉及其产品,不购买来自疫区的生猪或来历不明的生猪,刚购买的生猪实施隔离饲喂。不给生猪喂养泔水和其他食物残渣,因为它们是导致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的数十例非洲猪瘟病例中,>62%的病例与喂养厨房残留物有关,因此,为切断非洲猪瘟从食物来源的传播,不得喂养泔水和其他食物残渣。落实消毒和隔离措施,清理清扫圈舍及周围环境垃圾,加强圈舍及周围环境、畜禽运载工具、饲喂人员的日常消毒,严禁不必要的人员进出养殖场区和圈舍,散养户做到不互相串门,不到对方养殖场区或圈舍内。履行报告职责,出现非正常死亡生猪情况,要迅速报告当地畜牧部门,这样能让当地畜牧部门迅速做好应对工作,避免疫情的扩散传播,防止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不私自宰杀或销售病死生猪,病死生猪要深埋或焚烧,病死生猪经过之处严格消毒,无害化处理人员及工具严格消毒。
结语
在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中,应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政策,要求结合农村散养户的实际情况,构建其具备良好可行性的防控方案,借助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来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与蔓延。农村散养户在基础设施的完备性方面远不如大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意识淡薄,要求地方畜牧兽医部门做好引导工作,提高区域疫病诊疗水平和防控水平,尽可能降低发病率。当前,疫情正在时刻检查着我们疫病防控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全社会各阶层应该携手共进,打好这场非洲猪瘟疫情的阻击战。
参考文献
[1]张志平,王云平,拉华,等.青海省非洲猪瘟防控主要风险点调查与评估[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6):43-47.
[2]袁志良.生猪散养户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0):29.
[3]刘锋.浅析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及防控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9):46,50.
[4]徐善之,田质高,陈飞.非洲猪瘟的流行、诊断及综合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8(2):4-6.
[5]邓俊花,林祥梅,吴绍强.非洲猪瘟研究新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7,34(8):66-71.
[6]刘丰,李鑫,李静,等.黑龙江省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