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麟
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在心理、情感、意志、行为、视力等方面都不如普通儿童。智障儿童的心理如果得不到矫正,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后果,给他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或伤害。本文结合工作经验,从智力训练、健康情感等方面探讨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抛砖引玉,有助于智能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被提上议事日程,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特别是“健康”,不仅仅是缺陷和疾病的消失,还是个体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很明显,“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的意思是心理健康。作为智障儿童的特教教师,应该非常重视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智障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
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智障儿童、家庭和社区共同努力,为智障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1]智障儿童是生态环境学前教育体系的骨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起着引导作用。智障儿童的环境包括现实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为教育目的而设计,旨在为智障儿童提供新奇玩意,例如器材、物料、玩具、物件等。在调整环境设备、材料、玩具和物品时,还应不断丰富、补充和替换性、暗示性和指导性的内容,以激发智障儿童求知和好奇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智障儿童的操作要求,探索心理需求,促进智障儿童与物质环境之间的有益对应效应,为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服务,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每个智障儿童都感到安全、快乐、受到尊重、被团体接纳,自尊、自信、成功,其素质直接影响智障儿童的情绪变化。
例如,小班的智障儿童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当他们与亲近的人分开时,或多或少会感到分离焦虑。有些智障儿童看到别人哭就哭,看到别人笑就笑。他们情绪不稳定。此时为智障儿童准备一些鲜艳的色彩、柔软的材料、安全的娃娃、毛茸茸的动物和其他玩具,在教室里贴上智障儿童父母的照片,设置了一些“婴儿之家”活动区域等,把教室布置得像一家人一样,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拥抱和安抚智障儿童,帮助他们穿衣脱鞋,拍拍他们入睡,通过动作和表情等各种形式对他们表示亲密和关爱。加强智障儿童对教师的安全感和信任。教师相互尊重,相互配合,营造温馨关爱的环境,不断满足智障儿童的身心需要,使他们的情绪越来越好。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三个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家庭环境良好,让智障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环境。因此,除了教师的努力之外,家长还需要使智障儿童的心理 目前,许多家长出于各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但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需要家长在许多方面的长期合作与支持。有必要对父母进行心理教育,此外,智障儿童长期与父母在一起。只有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因此,为智障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智障儿童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类的思想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游戏是智障儿童的生活,一日的游戏活动就是通过这个活动。[2]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入游戏中起到协同作用。游戏是社交的,它是培养性和独立性的绝佳手段。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有益于心理健康教育。但为智力障碍儿童而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根据三个原则灵活运用一些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智障儿童渴望能够参与各种社会生活的愿望,与他们成年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智障儿童可以通过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来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融入他人,协调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三、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天的活动,也不是取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根据智能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功能,而不是外在的“阳春面浇头”;也不是因为原有材料中包含的心理原因,元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盲目灌输渗透或分离各种教学活动。在语言生活中自觉培养智障儿童在行动中的表达能力,使智障儿童能够在教师和儿童面前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在音乐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交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整合模式,实现“班级运行系统”,突破班级边界,由智障儿童参与中高年级班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活动,由单一同伴伙伴关系到混合年龄伙伴关系,扩大儿童的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儿童的社交区别。日常生活是儿童自启示时刻起相对频繁的人际沟通和心理素质。生活需要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智障儿童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针织、刺绣、擦鞋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到社区意识。
四、坚持正面引导,使智障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它渗透到主体自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之中。自我意识是主观的,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客观情况。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差异,个人的适应能力越强,心理越健康。自我意识在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着调节作用。精神残疾儿童的自我意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成熟,不稳定。[3]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帮助智障儿童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结束语:
所谓的“教无定法”不适用于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种固定的教育方法。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其教育模式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和针对性。作为一名特殊孩子的教师,应该有勇气肩负起教育人民的伟大使命,坚持“行动指南,坚持不懈,动员爱心,明白理由”的教育理念,可能会消除、疏导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面向生存。
参考文献:
[1]何春梅.浅谈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4-45.
[2]姚君红;.智障儿童教育策略谈[J].甘肃教育,2019:25.
[3]刘玉萍.例谈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J].甘肃教育,2017: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