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凤
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家庭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总的规格和目标。其实质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什样人的问题。家长应认识到在家庭环境中,不管自己的言行有无意识,客观上孩子都在接受着教育,并达到一定的目的。其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家庭教育也在培智儿童心理健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水平高低或质量优劣对学校教育的成效有深刻影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培智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培智儿童,由于身体先天残障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解决孩子生理日益成熟而心理相对滞后发展的矛盾,保障培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培智儿童;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患,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健康,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感受不到家庭友爱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在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影响他的人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心理健康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又对学校教育的有效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出发点,智力残疾儿童的家长应关注先天性残疾所致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解决儿童日益成熟的生理和相对落后的心理发展的矛盾,保证智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今天我们将讨论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培智孩子家庭教育的内容
即教育孩子言语、行为讲究谦虚恭敬。文明礼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对孩子的礼貌教育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更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广义的品德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即道德教育。包括政治品质、法制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狭义的品德教育是指道德品质的教育,即把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观念和行为规范转化为孩子思想意识、态度和行为的教育。家庭品德教育偏重于后者,一般是指在处理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准则教育。其主要内容有团结友爱、诚实、勇敢、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勤劳节俭等优良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训练他们的道德行为。
二、培智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1、儿童是教育的主体
我们不能以儿童有某种障碍为由,一切主观的指挥或包办代替。要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生动性、独立性,同时也要与儿童个性特点相结合,兼顾儿童个人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等,使整个教育是以儿童为主。
2、 因材施教,以优势能力促进弱势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动态过程,家长不要因孩子的某一方面缺失而失去教育的信心。可因材而异地实施有所侧重的教育,训练时力求以"优势能力带动弱势能力的发展",不能机械地、生硬地要求"一碗水端平"。
3、儿童教育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儿童本身发展的要求
许多家长以普通孩子的教育为标准,盲目地“拔苗助长”。智障儿童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与同龄儿童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家长应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内容。因此,家长应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采用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并能有效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4、 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家长必须了解康复机构儿童的教育内容,使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保持一致,共同教育儿童,使儿童得到最好的发展。正确的儿童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为了使儿童更有效地早日康复,必须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
(二)掌握正确的育儿技巧
1、细心观察
家长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学会观察自己的孩子,通过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等,从背后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家长应该学会敏感地、迅速地察觉孩子的变化和需要,抓住有效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教育从兴趣着手
兴趣是每个人积极理解和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孩子的学习更多的是以兴趣为基础,父母应该顺应孩子的性质,从参与他们的兴趣开始,慢慢培养广泛的兴趣,然后把教育内容融入兴趣中,使孩子从一开始就适应接受。
3、动手多练
动手多练是要求儿童在现实中不断的实践,从而得到结果。不仅通过行动活动内化经验,理解事物,掌握知识,促进手眼协调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但是有很多父母因为一些障碍或者孩子还小,缺乏做事的经验,或者害怕伤害孩子,不给孩子参与和开始的机会,所以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4、玩中学,学中玩
生活方式教育使它更贴近生活,更适合儿童的个人需要。生活就是教育,活动促进康复。从未来残疾儿童的角度来看,他们必须具备一些适应生活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将情境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促进智障儿童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现实生活,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和锻炼技能,实现边做边学,边做边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5、多鼓励、少批评
多鼓励、少批评是成功父母之道,是成功养育孩子的秘诀。肯定、欣赏和鼓励儿童的行为,会增强儿童的勇气和自信心,并给儿童带来积极的情绪。特别是,智障儿童往往遭受挫折,每项任务都需要多次努力才能完成。因此,他们需要别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6、公平、公正的引导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只有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父母的榜样作用才能发挥作用。不要认为孩子还小,能力低,什么都不懂,就可以随意支配和欺骗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或遭遇挫折时,不要嘲笑,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只有在这样公平公正的对待孩子时,孩子才愿意接受大人的决定,赢得大人对孩子的尊重。
结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应积极配合康复机构,为智障儿童开展家庭教育,为智障儿童掌握生活技能奠定坚实基础,使智障儿童得到各方面最佳康复。
参考文献:
[1]肖敏.家校共育,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
[2]王莉.家校共育,让单亲孩子健康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59-59.
[3]王振兴.家校携手,共筑孩子健康成长之路[J].南北桥,2019:167.
[4]肖生巧.家校共育,助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J].教师,2020:7-8.
[5]熊翠丽.农村特殊家庭背景下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养成教育[J].南北桥,2019:17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