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芬
浙江省兰溪市梅江镇墩头中心小学 浙江兰溪321117
【摘要】部编本教材首次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在每册的《园地一》中设置“快乐读书吧”栏目。教师要在认真梳理,明确教学序列的基础上,科学取舍,建构教学过程。课前要查找资料,研究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课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一般规律,课后要充分利用教学建议,组织拓展阅读。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设计教学评价,最终实现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一体化。
【关键词】快乐 读书 教学 一体
语文的功能就是培养读书种子。(温儒敏语)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中的“快乐读书吧”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载体,通过自读与共读相结合,美读与畅读相结合,演读与练笔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一、认真梳理,明确教学序列
第一册的“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书真快乐。第二册的“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读童谣和儿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册的“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没头脑和不高兴》。第四册的“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有趣的儿童故事,借助目录读一类儿童故事。
二、科学取舍,建构教学过程
“快乐读书吧”的篇幅普遍较短,图文并茂,但其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却很丰富,需要教师深入钻研,适当取舍;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习方法;以点带面,课外延伸,实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语言积累与能力提升的一体化联系。
(一)课前——查找资料,研究价值
教师要事先研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教学价值,各种版本的优劣;故事梗概;艺术成就;语言表达的特点等。教学价值主要考虑学理和学生两大方面,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学段的要求;二是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的规律、成长的需要,寻找作品与该册书教学目标的连接点,设计活动。
(二)课中——聚焦规律,注重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教材引入的篇目就是一个例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
1.引导观察,发现阅读的一般规律
《没头脑和不高兴》和《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四本是教材推荐书目中的第一本童话书、第一组儿童故事书,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举一反三,了解封面信息。一本书的封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有作者、作品主人公、场景、出版社等等,抓住XXX/著这个细节,并让学生以此类推,辨别XXX/文、XXX/图、XXX/编、XXX/译的意思,从而学会自己捕捉作者信息。
(2)组织比赛,学会查找目录。目录中显示了篇名和页码,了解目录的用法便于读者检索。教学时,可以设计“说篇名,找页码”比赛,请学生快速从目录中找到目标文章相对应的页码,从而学会随机翻阅自己喜欢的内容开展阅读。
(3)抓关键词,读懂故事梗概。第三册“快乐读书吧”里呈现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梗概:书里写了两个男孩,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他俩一个做事丢三落四,一个干什么事都不高兴。有一天他们突然变成了大人,因为自己的缺点而闹了不少笑话。请学生说一说,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梗概中的关键词“笑话”“教训”展开讨论,此时,梗概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进入作品的大门。
2.有机融合,学会阅读的一般方法
叶圣陶说,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因此,阅读要“去功利化”,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方法。
(1)制造话题,自读与共读相结合。自读,顾名思义是自己读,一个人静静地与文字相遇,在咀嚼、欣赏、质疑、存惑、共鸣中享受语言的美。共读从参与人数上看是多人,大家带着自读后的困惑和收获,在聆听、对话、点拨、交流中,让思维和思想得到碰撞与升华。
《小刺猬理发》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喜欢读,甚至还边读边笑。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可以让学生聊一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地方,有没有你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群体中体验到阅读的幸福,产生心灵的共振。
(2)关注表达,美读与畅读相结合。美读就是美美地读,读出情感,读出情趣。关注作品的语言范式,选择适合美读的段落,设计若干个小专题,达到积累语言,习得写法的目的。
畅读是痛快地读,尽情地读,不打断,不重复。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强调无边界的阅读,鼓励学生把打动自己的内容一口气朗读出来。
(3)回归童趣,演读与练笔相结合。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阅读的过程如果添加游戏元素。第二册的“快乐读书吧”呈现的是童谣、儿歌,充满了童年的回忆,学生可以边读边做动作,边读边进行角色扮演。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实现了语言的体验与积累,而当他们把奇妙的想象力付诸于文字时,一篇篇有趣的儿童诗就诞生了。
(三)课后——创设情境,推荐好文
课后就可以以教科书为本,精心策划相关的活动。如根据第二册“快乐读书吧”后的建议可设计童谣、儿歌的分享会,换书大会。第四册“快乐读书吧”后也提示学生分享有趣的儿童故事,可以是小组内接力分享,也可以是一人分享,余人学习;可以是口头分享,也可以是书面分享。
以主题阅读、比较阅读,来推进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由一本书引出一类作品。如由《没头脑和不高兴》引出幽默文学作品,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系列。由《笨狼的故事》系列引出其他描写狼的作品。
三、方式多元,设计教学评价
“快乐读书吧”的评价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我成长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量化评价主要考量学生阅读的数量,通过班级读书“登山榜”来呈现,把全班同学的姓名列在“山脚”下,每读完一本书,就把书名写在“山路”中,自下而上,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学生的阅读内容和数量。质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在阅读中完整而真实的自我表现,如阅读的态度、习惯、质量、情感等,在日常观察、调查、比照中,全面充分地揭示、描述学生的阅读特质。
教师可以设计《快乐读书吧》评价单,从“感知、绘制、演练、展示”四个维度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感知篇指向学生对作品背景的了解;绘制篇以绘画语言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表达;演练篇通过表演的方式来构建学生的第二重生活;展示篇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阅读体会、不同的审美眼光。评价主体多元,感知篇、绘制篇由学生自评,演练篇由教师评价,展示篇由小组评价。
总之,教师要紧扣“快乐读书吧”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探寻和挖掘文本的价值,聚焦和分享文本的表达,实现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从小故事到整本书的阅读跨越,最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