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戏剧表演教学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3期   作者:范雅妮
[导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相对于散文、小说和诗歌教学,戏剧文学教学往往被削弱和忽视,成为边缘化中不可或缺的“多余”。
        范雅妮
        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相对于散文、小说和诗歌教学,戏剧文学教学往往被削弱和忽视,成为边缘化中不可或缺的“多余”。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戏剧;表演;教学分析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核心的《中国学生核心文化发展》 ,标志着中国教育从知识核心向文化核心的转变。高中戏剧课程开发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轻量化分支”融合“被动接受,积极探索“本科教学,体验式互动”的弊端,如注重学生的七项能力,包括审美、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表达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一、戏剧的涵义及理论依据
        戏剧是指将戏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学习对象在实践中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的课程体系,属于应用戏剧的范畴。其中,戏剧实践主要包括定格、思路追踪、八卦、视角和角度等戏剧方法,包括角色扮演、即兴创作等,这里的戏剧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表演的结果,更不用说对演员的培养,但它并不排除传统戏剧所蕴含的表现手段和人文素质及民族情怀。与以往的校园戏剧社相比,它更注重全人教育,更注重戏剧对人文、科学等学科的渗透。在这个过程中,情境是虚拟的,角色是别人的,感觉是真实的。戏剧课程的发展强调情境教育的理念,即不仅仅通过文本和符号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来体验、反思和创造。学习者来自不同的背景和角色视角,在教师和其他人的帮助下,主动理解和创造,建构对现实世界的新认知。在戏剧活动中,学生主动选择和解释角色的过程有利于脑树突的发育和连接,是开发大脑的有效途径。戏剧课程的开发,将人文科学学科与主题戏剧相结合,按照具身认知理论,以新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情感、决策和行为,属于跨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本课程注重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能力、人文与科学、自我认知与社会参与,有利于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戏剧课程开发的目标
        通过学科渗透课程、戏剧活动课程和教育剧场三类戏剧课程的开发,以体验和创造为核心的育人手段,是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1.开发指向核心素养的戏剧课程目标体系
        一是明确三大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通过文献研究,根据学生的特质分析结果,建立特定学校情境中的学生核心素养模式,并明确其内涵和特征。二是开发校本化高中戏剧课程目标体系。根据文献资料,梳理高中戏剧各类课程核心素养,分析其在不同学段的课程载体和发展目标,将各类课程的核心素养建立起来,最终指向实践创新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三大核心素养。从模仿、发展、创造三个层级确定课程的总目标和单元目标,建立校本化的高中戏剧课程目标体系。
2.开发基于三种表现形式的戏剧课程内容构建
        重体验、重创意、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可重点对语文、英语、史政、艺术等课程中的戏剧素材进行取舍和整合,开发完善学科课程资源、活动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独有的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定制课程在内的戏剧融合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学科中的戏剧元素,丰富戏剧融合课程,兼顾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戏剧活动、学科渗透、教育剧场三大核心课程。

戏剧活动课包括肢体训练、戏剧游戏、故事剧场等;学科渗透类包括经典话剧鉴赏、地方戏曲鉴赏、科学史探索等;教育剧场包括文学主题、科学主题、历史主题等。三大课程均以项目式和主题式学习为主。
3.开发高中戏剧教学模型
        一是戏剧课堂教学模型。戏剧课堂教学以教师入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在这里,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戏剧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戏剧课堂,人文类学科主要通过“戏剧热身、建立情境、角色创造、问题探讨、成果生成“等环节,科学类学科主要通过“聚焦问题、建立情境、角色表现、问题探讨、专家提问“等环节,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二是戏剧学习模型。它通过引进“情境再现“"合作创造"“角色扮演“等戏剧元素,营造开放式、体验式、互动式、引导式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主动选择与参与意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创造、合作、讨论反思的行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和信息融合能力,继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三是剧场模型。在剧场中,学生根据特长、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导演调控、剧本创编、舞台表演、舞台美术、宣传推广、摄影摄像等,而这些专业技术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各学科的渗透。
4.开发基于学生表现的评价方式
        评价模型分为戏剧课堂评价和剧场分工评价两部分内容,强调体验式评价与过程式评价,重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元认知评价,以实现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量表,戏剧课堂评价量表注重学生七大能力的培养∶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思考力、表达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在复杂情境中行动的能力;剧场分工评价量表根据七大分工∶导演调控、剧本创编、舞台表演、舞台美术、宣传推广、摄影摄像、后勤保障,细化评价法则。在这里,评价量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教学要求自行设计。
5.开发戏剧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给师生提供戏剧课程所需的课程资料、新鲜资讯、技术支持、活动记录以及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工具,它包括教学案例版块、新鲜│资讯版块、技术支持版块、品牌活动版块和数字化评价平台。
三、戏剧课程的实施
        一是师资。戏剧课程的实施,需要一批具有戏剧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依托名师工作室“中学戏剧工作坊“进行教学实践和科研培训;邀请戏剧专家给师生做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外出体验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是选课。戏剧必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实施,选修课程和定制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高一年级主要实施必修课程,高二年级实施选修课程,高三年级实施定制课程。为了开设更适应时代特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在选课之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三是课时。必修课程每周 4课时(语文、英语、艺术、信息每周各1节),一学期至少72 课时;选修课程每周1课时(在校本课程中实施),一学期至少18课时;定制课程每周1课时(在校本课程中实施),一学期至少 18 课时。
参考文献:
[1]陈世吉.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 明日风尚, 2018(5).
[2]黄晓燕.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 高考, 2019(25).
[3]陈锦秋.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 014(006):40.
[4]李燕燕.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 014(008):175.
[5]赵凤玉. 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J]. 散文百家(下), 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