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经济发展的现实过程伴随了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势必对环境压力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但这方面的探究迄今为止相对较浅,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关于区域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文献数量繁多,且研究时间也早。国外的研究更早的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William Cunningham(1916)研究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收入不平等。Vincent Heath Whitney(1947)年关注了美国农村中心地区间的收入不平等。直到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开始重点研究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较早的有朱庆芳(1986)的研究关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随后的研究逐步开始探究收入不平等的性质和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过程,如汪慕恒(1987)探讨了马来西亚的收入不平等的性质和形成原因,戴炳源(1987)分析了收入不平等的变化以及与经济体制的耦合性。近年来,关于区域收入不平等的研究逐渐收敛至几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区域不平等的决定因素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应研究,一方面是对区域收入不平等的收敛性研究。
一、关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国内的研究者已做的比较充分,最常见的是从城乡收入差距,如高玲芬(2008),地区收入差距,如王洪亮(2006)和马骊(2009)从行业收入差距等角度研究各类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而相应的 研究内容在国外文献中则较少见,因为国情的原因,严重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等情形在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如我国这么明显,所以尚未得到关注和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剖析了区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包括从金融视角、基础设施、劳动力转移、产业转移、城镇化、外商直接投资等角度研究了区域收入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的演变过程。这些研究探寻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决定因素,以寻求缩小收入不平等的妙方,拟为最终的共同富裕出谋划策。此类研究的隐含性前提是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是可收敛的,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最终会趋同。
二、收入不平等的收敛性研究
正如前文所述,区域收入不平等最终是否趋同是一个尚存争议的理论焦点。于是对收入不平等的收敛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的研究结论也并未一致。何江和张馨之(2006)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性问题。通过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和经济意义,并概要说明了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模型选择和估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4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条件收敛是非常可靠的经验结论,同时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与此相反,潘文卿(2010)研究发现直接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不存在全域性的σ-收敛,全域性的β-绝对收敛趋势也不明显,但却存在着东部与中部两大"俱乐部"收敛的趋势,而西部地带的收敛特征并不显著。Theil指数的分解表明,σ-收敛指数的增大与波动主要是由区域间不平等的增大与波动主导的,东、中、西内部省区的不平等在缩小。相同研究主题还有很多,但大多各执一词,分别支持经济收敛和经济发散。
三、环境压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环境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著名的有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关于资源环境压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STIRPAT模型,该模型最早出自Dietz and Rosa(1994),STIRPAT模型采用人口、地区富裕度、技术条件等因素作为环境压力的决定因素,计算各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影响效果。
王立猛(2006)基于STIRPAT模型,以能源消费表征环境压力分析了人口、富裕度对环境压力的时间不平等的影响效应。还有相关研究利用碳排放作为环境压力的代理指标分析环境压力的决定因素,如刘晓燕(2019)和牛红蕾(2019)。其中,人口富裕度对环境压力的影响研究,逻辑上传承自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不同的研究结果分别支持和驳斥了库兹涅茨假说。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大量学者就生态环境问题,基于STIRPAT模型,将关心的话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到STIRPAT模型中,分析其对环境压力的影响效应。如张庆宇等(2019)利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我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的规律和趋势;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尚处在递增阶段;经济增长是对中国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其后依次是化石燃料使用、城镇人口、可替代能源与核使用、人口总数、服务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林寿富(2018)将传统STIRPAT模型的驱动因素扩展为9个,对不同类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不同类型国家在城镇就业水平、实体经济的人口承载强度、技术水平、工业化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平等,但不管是哪类国家,人口规模、财富水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能源强度都是影响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围绕库兹涅茨假说展开,由此可以延伸出收入不平等与环境压力关系的话题。
四、收入不平等与环境压力
诸多学者基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国际警戒线和收入不平等现象的日益普遍的事实,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展。能否把几大目标结合起来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正确的答案。于是收入不平等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成为热点。已有研究基本上都支持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中国环境质量的事实,另有学者分东、中、西部地区分别研究了两者关系。在收入不平等对环境污染影响机制方面分为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微观视角:较低的收入水平导致低收入群体对清洁环境 、 产品的支付意愿和购买能力相对偏低,高收入群体虽然有足够的能力承 担上述支出,但其对其他产品的大量消费也是引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随着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家庭所占比重增加使得社会中间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社会对环境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Cleveland ,2000 );收入差距将通过影响社会规则对环境产生影响。一方面,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地位的体现( Veblen,1899 ),而收入差距扩大将强化居民的消费攀比心理,从而增加炫耀性消费量,引起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收入差距加剧也将降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导致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受到负面影响。宏观视角:经济发展落后和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地方,对经济发展的诉求更加紧迫,环保意识更加薄弱,环保规制的完善程度较低,而经济发达地区普遍更加重视环境问题,从而地区间的差距越大,环境的分化就越严重。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重污染产业和企业更容易转移到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对环境问题的恶化。进一步,污染源的梯度转移弱化了经济先进地区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减少污染的动力,总体上恶化了环境水平、加大了环境压力。经验方面,钟茂初等(2011)用跨国截面数据验证了收入不平等与环境恶化的正向关系,以CO 2和SO 2作为环境污染度的代理变量,与收入基尼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收入差距扩大伴随着环境恶化。
参考文献
[1]Norman P . Sheffner: Hudson: Lady Sophia Sydney: Sir William Cunningham[J]. Notes and Queries(28):28.
[2]占华. 收入差距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兼对"EKC"假说的再检验[J]. 经济评论, 2018, 214(06):100-112.
[3]朱庆芳. 我国各阶层经济收入差距变化浅析[J]. 社会学研究, 1986(03):54-60.
[4]汪慕恒. 马来西亚种族间经济差距的形成及其性质[J]. 南洋问题研究, 1987(04):1-10.
[5]戴炳源. 经济体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J]. 财经问题研究, 1987(11):23-26.
[6]高玲芬. 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简介:李嘉(1988-)男,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