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所在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邮编219000 身份证号32032219890525****
摘要:针对安徽新华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存在过于倚重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偏少、考核方式单一等不足,课程组通过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出“N+2”考核方式,使教学逻辑思维更加清晰,注重过程考核,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践性教学;“N+2”考核方式
一、引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大土木类(工民建、道桥、岩土、水利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大三上学期开课,总课时为72学时,包括64学时理论课和8学时实验课[1]。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选定教材按章节顺序教学,实验课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的模式,实验成绩计入平时成绩[2]。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存在较大的不足:(1)目前都是按选定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教学逻辑有点混乱,知识点连贯性不够,没有把相关性强的内容放在一起,造成用到前面所学知识时,无法有效贯通运用。(2)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只注重理论教学,无法体现其应用性的特点,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准确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4]。
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措施
1.模块化教学改革使课程内容逻辑更紧密。目前,我校选用陈书申、陈晓平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作为教材,全书包括绪论共有12章,经讨论研究把内容关联度高的归为一个模块,全书分为四个模块,以模块为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进行针对性的考核,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四个模块在内容上层层递进,理论由浅入深。模块一是入门介绍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模块二是土力学理论及基础工程学习;模块三是土压力理论及支挡结构学习;模块四是工程勘察及地基处理学习,逻辑性强,方便教学和学生学习。
2.增加实践环节,突出应用地位。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模块二中加入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基底压力求解、基础埋置深度确定、基础尺寸确定及基础底板配筋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模块三增加挡土墙设计内容,主要增加对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挡土墙抗倾覆和抗滑移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模块四引入典型工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主要让学生对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有更加直接的认识。通过不同工程的设计练习和案例分析,增加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工程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
3.转变考核理念,采用“N+2”考核方式。彻底改变以往“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采用注重过程的“N+2”考核方式。其中“2”是指期中和期末两次考核;“N”是指根据具体情况增加的各模块考核,至少为4次。最终考核成绩=期末成绩(40%)+期中成绩(15%)+N次考核(每次5%,總计25%左右)+平时成绩(20%)。减少期末成绩比重,加大过程考核分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边学边练,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土力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从2016年9月开始至今已经有2年,针对改革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同行专家听课评价和课程考核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开始,以后每学期进行一次。
问卷对象为正在开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土木工程(工民建、道桥、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每学期基本在300人左右。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基本认识情况、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情况、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评价、对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五个等级:很好(18—20分)、好(16—18分)、较好(14—16分)、一般(12—14分)、差(<12分),共计100分。经过四个学期的调查统计,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逐年趋势向好。
2.同行专家听课评价。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每学期邀请三名同行专家进课堂听课,通过随堂听课,现场给出诊断意见,所邀请专家为来自校内、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的本专业教授。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增加与同行专家的交流,不断提高教改水平,并得到了听课专家的一致好评。
3.课程考核效果。采用“N+2”考核方式有效降低了该课程的不及格率,较之前20%的不及格率,目前都在10%以内。通过对每个模块增加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熟练,尤其是增加的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和挡土墙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个效果可以从后期学生做房屋毕业设计方面得到验证。在2017届、2018届工民建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基础设计部分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4.分专业选择教材,讲解重点、简明扼要
为了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就是不同的专业要追求不同的难度和深度,这就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层次不同而定,譬如水利工程专业要多增加些土的渗透问题内容,港口工程专业补充介绍些有关随机波浪载荷下土的动力特性,每个专业都要根据自身专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存在与其他课程交叉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讲解,减少教学学时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掌握课程的精华。
5.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融入现场教学法
针对传统板书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不是把课本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而是通过屏幕展示图片、视频从而把一些理论、施工技术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讲解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时,通过播放小视频把单向渗透固结模型动态化,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维渗透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密切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板书主要以公式推导、例题讲解为主,多媒体主要以图片、图表、视频为主。一些复杂例题的讲解和公式推导,由于步骤繁多,也可借助于多媒体来展示。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现场教学,在讲解一些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实地学习。例如,在讲到地基处理时,对处理地基的各种方法只通过口头描述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如果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参与具体工作,学生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很轻松的就掌握了里面的要点。
总结
课程组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历时四个学期,从问卷调查、专家同行听课和考核效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价,课程模块化教改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模块化改革还有进一步完善之处,比如,模块内部知识点连接需进一步优化,课程考核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这是课程模块改革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艳美,杨文东.大土木背景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63-65.
[2]张宇辉.基于“学生关注”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5):42-46.
[3]戴俊涛,刘秋燕,赵莉,等.新阶段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74):70-71.
[4]常虹,王丽霞.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