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海
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福建省福州市350000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本质的最大化体现。本文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在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下,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规律,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科核心素养设置学习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学练方式。核心素养给予体育教学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期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更高的价值。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高中;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由核心素养统领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提出了育人的目标体系。要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核心。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了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并且能注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赋予体育学科的新使命。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将有利于指导教学实践,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总体框架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核心素养”指学生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强调个人品格、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突出强调自主发展、合作参与,积极创新。体育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体育而言,就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勇于挑战、永不放弃的精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核心素养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正确引导其学习,还能够提升其精神境界,丰富其精神世界,对其长远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
二、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
1.核心素养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体育教学的课程总目标要求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正确价值观念。因此,上述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联系密切、相互影响,是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活做好准备【3】。
2.核心素养培养必须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而各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给体育教学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因此,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尽量去满足学生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比如,在培养学生的精神时,体育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体验中长跑学习,因为在训练中它的路程较长,消耗大量体力,训练很苦,易疲劳等因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的体育精神。而在各球类项目中,通过比赛的艰辛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4】。
3.核心素养着重培养学生为主体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育教师主要负责正确引导,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开展有趣味的体育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学生自身的追求、期望自动转化为自愿行动的素养,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动技能转化为获取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无论制订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学活动的安排上,都必须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理念贯穿始终。
三、着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体育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主阵地,核心素养发展也离不开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播者,只有掌握和组织实施好有效的科学培养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体育课堂常规,培养学生遵守纪律
体育课堂常规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的习惯,并提出严格执行课堂常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和消除安全隐患。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堂中多出现师生互动的生动局面,对体育课堂带来了新的气象,但也冲击了传统体育课堂的纪律要求和秩序制度。在体育课堂上,要让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学习习惯,要让学生认真听讲,不允许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等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快感。良好的组织纪律不但能培养良好的学生个人行为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逐渐形成学生个人的良好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成长。例如,在体育课前要对学生的着装进行检查等,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安全,消除运动安全隐患的能力,从而也促进了学生内化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尽管新课程实施后对纪律的要求在变,内涵也在改变,但对课堂纪律的追求永远不会放弃,纪律是为了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是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体育课堂学习环境中收获知识和健康成长。因此,严格执行体育课堂常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2.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竞技精神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生存。
显而易见,学生学会合作已形成作为现代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更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在体育运动项目中主要是以团队竞技项目为主,在球类项目比赛中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如,在足球比赛时更加需要彼此相互间的默契配合才能赢得比赛胜利,单独凭个人的运动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之外,在开展团队竞技运动比赛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水平,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团队竞技比赛中,每个人担任的角色不同,分工也明确,配合默契,为同一个目标共同拼搏,使集体荣誉与个人荣誉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队员的集体荣誉感,更加地体现了每个队员的价值所在。
3.课外活动延伸,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教学,毕竟体育课堂的学习时间是很有限的,在较短时间内无法全部理解和吸收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课后时间练习能及时地复习巩固,这样才能更加地加深对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伸,是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进行学习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制定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比如,每天下午课后进行长跑5公里,坚持每天训练。也可以采用一些趣味强的运动项目进行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也可以采用开放性练习,这样也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面,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体育信息的搜集能力。
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体能练习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与行为的素养
改变传统的健康教育只教授知识的现象,同时也要把健康技能传授给学生。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意识和行为的素养培养,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的健身方法与行为方式,能选择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锻炼方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改善自身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生活和生存适应能力。改善健康状况是逐渐形成良好学习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并形成锻炼习惯,在学练中是否拥有健康心理,呈现健康行为,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健康行为的体验中。学生能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锻炼习惯。学生能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学习健康管理,在学练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动态的,善于交往合作,反思的学习行为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上的主人,成为心理和行为呈现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交流。善于合作和情感体验中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
2.体育课教学比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挑战的意志品质
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自强不息、勇敢拼搏、勇于进取、挑战自我、胜不骄败不馁、遵守比赛规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公平竞争的过程,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展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能体现集体性,学生在这样的团体环境中学会合作,在练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竞争等学习方式、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习交往的机会。同学之间在相互融合默契,共同达成学习训练任务的过程中,促进了相互间交往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在身体练习中磨练了抗挫折的意志品质,也提高了心理适应调节能力等。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采用合作、探究、竞争等教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情感体验。例如,在进行中长跑教学中,采用合作牵引跑、依次领先跑、定向跑等富有竞争、合作性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中达到中长跑练习的效果,学练方式的变化,也促了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运动能力素养的提高。
3.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评价
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体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学生在具体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综合性评价,应该体现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以此来检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维度和培养路径维度的实现状况。在实施评价时,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评价可采用跟踪记录等动态评价的方式,注重品德、意志品质、学练能力、体育学习态度、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例如,每一位学生核心素养的起点和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对待学生不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利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体育课程评价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每个个体差异和发展变化作出客观评价。以跑的内容测试为例,以用时作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标准,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出现素质好的学生可能不需要努力就能达标,而素质差的学生即使通过努力也未能达标,这些学生难以完成达标,就失去信心。
教师应该着眼于育人,尽最大可能地将学习评价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将速度、高度、远度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的激励性评价,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评价育人功效,避免单一的评定方式。例如,体育教师可按照学生平时学习进步幅度与表现进行评价,给予学练进步较大及表现好的学生评定为优秀,即使有些学生成绩很好,但未必能得高分。通过调整教育性评价标准,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在整个学练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战胜困难,增强自信。因此,通过调整教育性评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素养得以发展和提升。
五、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也要不断地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期待通过几节体育课或几场球类比赛就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将核心素养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体育课堂这块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主阵地,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曹占良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改进与实施策略探讨【J】
中国学校体育.2017(9):69
[2] 李慕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
科教文汇 2019(2)下:140
[3]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
[4] 周长存 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学生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J】
基础教育参考 2018(3):78
福州市市级课题《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样本统整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