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再创造”实例操作与探讨

发表时间:2021/3/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徐小鸿
[导读]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徐小鸿
        柳州市民族实验小学
        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为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的工作。教材是师生进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再创造”学习的重要载体,如何科学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一、丰富情境资源,培养“再创造”的意识
        创造性的学习是有线索的,那就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但线索有时受到教材和教师教学的局限,显得单一甚至唯一。为此必须领会教材意图,在原有情境资源的基础上“添砖加瓦”,促成数学学习更加丰富、厚实。
        例如: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学生已经接触过自然数,生活中也接过过负数,但是对于负数和正整数以及0的意义没有理论的表述,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教材的情景比较单一,而且对于不怎么关注温度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课前谈话:
        同学们,在笔者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意义相反的现象,比如说……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一)用正号和负号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师:说说生活中你见过负数吗?(板书:楼层、温度)
师:像-1层怎么用直观图更清晰表示出来呢?(四人小组合作画)
交流第一副图:地下一层(提出质疑:可能地下一层地下二层,要画地面上一楼,提出改善措施要标上刻度)
师:有个长长刻度线表示什么?(横线是地面,数学课有个零,行走在0上也要一步步走。)
师:再来看看-1层,比地面还要低一层,生活中最下的是负几层
温度计从数学角度为什么要画长一点?(它是界线0,表示温度时它是分界)
        师:这个同学的温度线上下都是写1、2、3哪个是+1,哪个是—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以0分界,上面是+1,下面是的—1)
师:看来0很重要,说说它是正数还是负数。(随便指数轴一个位置)
以学生写的这四个负数为研究对象,让小组讨论它们的具体含义,在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画下来。指导学生一人画,两人讨论,这样就对小组员的分工与合作有了明确要求,提高合作效率。围绕着学生代表的发言,学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生们不仅完善自己画的图,力求表示负数的实际含义。在正负数的理解中,“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认识到正数和负数以0为界,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理解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同时借助数轴完善了学生对数的认识的扩充。
二、巧用错误资源,“再创造”正确认知
        学生的学习,就是出错与改错的过程。学生在经历错误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读懂学生为何而错,在错误的背后能不能把握住有效的教学空间,并做出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跟进,从而使学生改正旧的认知,再创造出正确的认知。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每面3分钟。

在孩子们出现问题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一)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师:烙1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呢?(6分)
师:烙2张饼最少要多少时间呢?怎样烙?(同时烙,6分,先正后反)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多少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小结: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怎么计算时间?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
(2)探究单数饼
师:“现在要烙3张饼,最少要多少时间呢?怎样烙?”(一种意见是要12分,先烙两张,要6分再烙最后一张6分,两个6分钟共12分钟。另外一种意见是烙3个饼只要9分钟。可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小结
师:这种烙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笔者们注意了充分利用锅,不让它有空的时候,所以节省了时间,今天笔者们研究的就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④探究单数饼计算时间方法
师:“那么烙5个饼你打算怎么烙,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7个饼呢?
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再交流汇报。
首先笔者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同时”“节省时间”,渗透优化的思想。通过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初步感知“优化的思想”。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最开始的出错是大部分孩子易犯的,但是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方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以3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5、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方案,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再创造正确认知。
三、多视觉妙方,“再创造”数学素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对课堂教学影响深远,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时候灌输式教育,使数学课堂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新课改下的课堂解决思路应该丰富多样,只有做到课堂方法的多样性,学生选择合适自己思维的角度理解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孩子的数学素养。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
猜想: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图形,请学生说说前三种图形面积的求法,接着对三角形面积求法进行猜想,怎样推导?
操作: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在行间巡视,对于特殊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师:同学们,谁来谈谈具体是怎样操作的,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反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向内对折,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的一半,而长方形的长是三角形底的一半,宽也是其高的一半,小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底的一半×三角形高的一半,其中小长方形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一半,由此可以推导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小组反馈:把三角形的角向对边平行对折,接着沿折痕剪开,再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余下图形的两侧,这样就会得到一个长方形。虽然,三角形的底没有变化,但是高却缩小到半,自然其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底乘高除以2。
        小组反馈:笔者们是把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颠倒拼图,会得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自然其三角形的面积也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底乘高除以2。
师:如果笔者们这里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而三角形的面积则用表示,那么怎么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面积呢?
(学生书写,教师进行行间巡视,并对于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虽然知识很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笔者希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学生一起提炼其中的思想、方法。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是为学生进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面积探究做方法上的准备,二是给学生渗透一种习惯,那就是要养成总结方法的习惯。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完整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孩子好的数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