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动静结合,以文化人”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基于“大思政”视域的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发表时间:2021/3/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苏 凯
[导读]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
        苏  凯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柳州    545616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渠道,也是切实落实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主阵地。强化思政教育,不仅需要发挥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作用,还需在课外的特色教育活动中,有机嵌入思政元素,结合红色教育、专业教育、德育教育、党史党情教育协同开展,以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对应活动活块,实现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职业素养;旅游专业
        基金项目:
        2020年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建专项课题(A类)《“党建引领、动静结合,以文化人”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立项编DJ076 );
        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学校“三课一体、纵横相融”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与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项目编号:GXZZJG2020B211);
        
        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的内涵的理解不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之适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不断更新,目前职业素养培育方面的时代性,以市场为需求的新兴元素还是相对缺乏。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旅游类专业上的职业素养培养,更多的还是依赖于显性的通识类课程,侧重于职业素养构成中的知识、技能。但职业的行为习惯、职业思想意识是一个长期、不间断、持续加强的过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外,拓宽培育路径、夯实素养养成、融合育人各项任务,是旅游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以整个校园、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党员为先锋手,贯穿红色元素、专业元素,探索旅游类职业素养的统一性、专业性、应用性、实效性、时代性五位一体的模块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内容,开发科学可行的措施方法,完善当前旅游专业建设中职业素养培育的特色模式。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建设思路
        (一)重构育人体系与教育模式
        构建育人体系与教育模式是推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育人理念,确定思政育人目标,凝练思政育人元素,探索思政育人方法,寻求思政、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者的契合点,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专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如理论教学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明礼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党情教育等,实践教学方面开发红色旅游教学资源、建设红色旅游实践基地、开展社会服务、加强实习实践指导、日常礼仪大课堂教育、校园视听环境打造等。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层面,重构育人体系与模式,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二)完善整体规划和管理模式
        职业素养培育需贯穿传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打造、课程思政、德育教育、社会实践等全过程,拟从整体规划和管理上,将素养元素、思政元素切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选定、政治素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实施好“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参与,学校顶层设计以及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尤为重要。学校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政课与专业学科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旅游管理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要完善,在专业课程中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的培养。
        (三)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影响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效果的关键性和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党建带团建队伍;另一方面要提升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教学团队要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思政课教师要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探索如何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专业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落实课程思政要有必要的教学督导。
        (四)构建多部门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
        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教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合作机制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常态化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与资源建设方面,需要形成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教学交流机制,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并联合企业、学校党组织、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达到多部门合作和多方联动的效果。
        二、旅游管理类专业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旅游管理类专业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上的培养上,围绕更多的是以课程体系的技能和知识性打造,较少以职业素养为基础,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形式融入到各类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课外统一活动中,使职业素养的养成渗入校园生活各时段,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无法满足旅游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调研分析,当前旅游管理类专业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业素养培育渠道在德育和教学两条线上的衔接度不够
        中职院校当前存在德育与教学两条线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有工作指导大纲指导相关工作。在旅游类专业中,学生的职业素养较之于其他专业,其专业背景更浓更深,在以技术技能为载体进行职业活动的同时,其外显的职业素养更为专业,也是进行职业活动的必备素质,如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的对客服务水平、待人处物意识、学生的仪态礼仪、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学生的旅行思维、思政道德等素养。但当前培养这些素质的工作侧重,主要由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主要负责技术技能及知识理论,德育活动主要侧重于思政教育和行为养成。对于其他专业来说,两者并肩同行,分开工作问题凸显不大,但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来说,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对客对人方面体现的服务类水平较之其他专业要高出一层,教学内容的延伸需要由课外活动完成,且以德育管理来加以维系和引导,在当前的中职学校管理模式较难提高德育与教学的衔接,缺少统筹和规划。
        (二)课内课外衔接缺少思政育人理念引导
        从“大思政”育人理念来看,课内课外的职业素养培育衔接,不能仅以技能和知识为主,还需要有育人的关键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需要有“大思政”育人理念来统领全局。以学生成长为本,是“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这种教育教学理念更加倾向于人本化,使得政治教育面向全体人员,目标定位则带有系统化、层次化的特征。学校“大思政”教育观念始终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原则,做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教人,使得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形成了统一的有机体。因此,不能完全局限于思政教育带来的效果,而是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与教学环节当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其成为学生的本能,鞭策学生的所作所为。
        从“大思政”建设工作队伍来看,只有做好“大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才能改变以往人才培养工作中过于思政教育、技能教育、素养养成各自为阵,相对单一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对接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教育等各条线上的教师队伍,实施全新的职能体系与管理机制,确保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三)职业素养培育忽视了专业氛围的视听环境打造
        以文化人是教育最难以做优的环节,对于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校园文化打造同样重要,涉及到终身教育内容,超越了知识和技能类型的立竿见影内容,但却往往影响学生终身,促成学生自觉学习、持续学习、潜移默化的养成较高的职业素养。在校的学习过程,往往更多的注重训练、视觉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听觉运用上,也只运用了校园广播中的新闻播报、歌曲播放,却较少的围绕“专业+思政”的元素切入学生在校园范围内的听觉系统。尤其是作为专业化学校,或者独立位于一个校区的旅游类专业院校来说,更容易在校园的视听文化方面做好文章。

如专业文化方面的校园文化宣传、旅游元素、思政元素的校园电台内容开发等方面,都可以以课程的形式,分层分类覆盖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生养成职业信念,树立职业理想。
        (四)“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的保障机制欠缺
        开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中职院校要想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必须构建全新的格局与体系,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强化联系与沟通,共同为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助力。例如,人事组织部门应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质量的重视,将其纳入年度总考核指标当中,严肃检查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以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及思政教育发展大环境为基础,创建全新的评聘标准,考核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在全校管理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贯穿思政教育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摆脱“大思政”视域下中职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真正达成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
        三、旅游管理类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路径
        针对当前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工作衔接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职业素养培育活动的融合度不足、校园文化与专业氛围不浓、旅游专业群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层次不高、党建在面向学生新媒体宣传主阵地上未形成主流、德育工作与专业融合物化成果较少、文化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发操作性强、实践效果明显的专业课外活动,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的形式,形成党建引领、动静结合、以文化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以“课程思政”助力素养培育专业化
        以思政教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研究团队,厘清中职旅游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培养学生理论实训和专业素养的课程体系。研究中职旅游类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过程,找到各类课程之间的交叉点,设计任务模块。研究制定各个环节的详细内容和实施方案,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运用能力,并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培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综合运用能力。
        加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围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育,将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教育融入到整个校园的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和对外开放式服务之中,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自豪感和就业能力。将实际工作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元素和岗位核心技能,共同探索出一条将“课程思政”理念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路径,改变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完善与发展。
        (二)以“静态礼仪+动态礼仪+手语操+礼仪值周”助力素养培育常态化
        晨间训练、大课间活动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载体,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结合了专业要求的德育活动形成常态化非常重要。“静态礼仪”和“动态礼仪”是充分挖掘旅游管理专业所有方向的学生迈入社会时的职业通识要求,形成自身特色的妆容、衣着、微笑、礼仪分解动作、连贯动作等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每天早上利用课前时间、大课间时间,集中一同开展训练,形成“静态礼仪”+“动态礼仪”训练大课堂的教育模式。而手语操则以“感恩”教育为主观题,开发感恩、知礼的手语操动作,配合造型和音乐,发挥学生端庄的职业妆容,优雅的职业礼仪和形体等优势,完成感恩内容教育。静态礼仪、动态礼仪、手语操三个类型的职业素养活动,充分发挥了旅游管理类专业中,礼仪、形体、美学的专业要求和仪容仪表、美育、体能、感恩、行为规范教育等思政和德育要求,充分糅合和德育和教学的分类要求,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统一。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待客服务和礼仪服务的综合水平,充分发挥礼仪作为旅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礼仪训练作为德育特色活动、手语操融入思政元素的体能训练活动,使学生练就的礼仪基础、语言表达基础、妆容基础等内容,继续开展“礼仪值周”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轮训1个班级,将每位学生分设在学校各个人流密集的岗位,作迎宾、指引、接待、讲解(有外来参观时)服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值周活动中提升礼仪水平,真正实现待人处物的应用提升。
        在活动管理上,还需以“课堂”的要求落实到管理老师和学生中,提高师生的重视度,如课时量认定、课堂管理、学分管理、评先评优等工作充分结合。此外,为更好的加强动静态礼仪的连贯性,发挥职业素养的持续性养成特色,需延伸专业要求至德育管理中,以德育管理的理念落实动静态礼仪大课堂的开展,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该项活动(课堂)的连贯、持续,使学生能够形成礼仪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也助力校园特色文化的养成。
        (三)以“校园电台”听觉系统助力素养培育特色化
        通过创建校园电台,以“青春、旅行、红色”为内容,开辟“青春有约”、“耳朵旅行”、“红色研学”等栏目,促进学生在旅游美学、游记、专业知识、政策、青春期正能量感悟、红色研学旅游等视听语言方面的采编、录制、播音,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校园专业氛围。在分层培育上,校园电台的核心采编播人员作为第一层培育梯队,投稿和录制的人员作为第二层培育梯队,听觉覆盖的全体人员作为第三层的培育梯队,使职业素养的培育更为立体化,在运用上分层培养,内部培育采编、录制和播音技能,外部宣传对象覆盖全体学生。
        (四)以“党建元素+专业元素”助力素养培育红色化
        以党建活动为引领,红色元素为载体,以融合专业为目标,以突出技能为手段,形成特色文化氛围。通过创建党建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能力,将策划红色旅游线路、定制旅游线路的技能融入工作室、融入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红色基因、提升历史文化素养、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创建新媒体工作室,以校园活动、党团活动为内容,以微电影、短视频等为形式,占据宣传阵地,提高学生的自媒体与新媒体推广能力。不管是党建创新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还是党建元素植入专业课程、德育课程,都是在内容的引领上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红色化,增强党情党史教育,切实发挥思想引领的重要功能。
        在红色元素的植入方面,在职业素养的特殊性上,以红色元素+专业元素为契合点,突出了专业细分特色形成个性化、特色化;在多模块共同构建的环境中,突出了视觉环境育人、听觉环境育人、训导育人、传递应用育人。以党建活动为引领,红色元素为载体,以融合专业为目标,以突出技能为手段,形成特色文化氛围。
        (五)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助力素养培育的应用性
        通过让学生进入行业锻炼,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和沟通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行业认知、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加社会各类企业的礼仪服务、典礼服务、接待服务以及一些大型会议展览等的志愿者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学生向社会推广,走出校园作社会服务,外出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礼仪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并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充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教育、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职业形象教育等内容。从中职院校角度来说,应坚持“大思政”的理念与模式,构建全新的育人格局,为中职学生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提升学生的素质与道德,使其形成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华兵,蒋强军.“大思政”视野下的中职思政课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8(6):22.
        [2]姚雪晴.大思政视域下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9(28):89-89.
        [3]吴军.课程思政融入中职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J]. 专题与论述,2019(8).
        [4]杜丽臻.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思政研究,2019(8).
        [5]池晶,杨宇龙,王子琪.“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