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玉
蕉岭县人民小学,广东 梅州 514100
摘要: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么重要的一门学科,既可以规范我们的语言,又是一门艺术。现在的语文教育有些舍本逐末,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对孩子以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听说能力;思考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之后,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具备相关的能力及品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小学生在个人修养方面的体现,还有很多教育发达的区域会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及社会关爱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自主发展。我国是在2013年5月份开始提出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小学语文文化基础教学及社会参与等方面强化核心素养教学效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教师就需要以渗透核心素养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健康生活及实践创新提供推动力。2018年2月份,教育部门针对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细化处理,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突出核心价值,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为主,体现教学新要素。
一、“听”与“说”结合
孩子呱呱坠地首先学会的就是听,听得多了慢慢地开始模仿,最后才形成自己的语言。听是前提,不能孤立于说而存在。说是听的出口,听得明白才能说得精彩,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听力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而要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课堂里的听、下课后的听、回家的听,任何地方,任何形式的听,都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够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更多的来源。听得多了,知识的积累自然就多了,能力也就发展了,说的时候自然也就有话可说。听的能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小学一二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入学,也是学习的基础期,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做到听后能够说出听到的内容。这要求教师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言要生动,让学生有兴趣去模仿,从一句一句的重复读到两句两句跟着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能说出刚才回答的内容,教师在讲课中也让学生说一说刚才讲了什么,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增加自信,这样一来让学生上课时思想高度集中,逐步养成在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
到了中高年级,也就是在第二三阶段,要让学生学会有理解地倾听。首先教师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语言简练生动的文章,教师的语言这时要有感染力,可以引起学生听得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认真听完。再来说一说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可以先简要地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慢慢地让学生复述文章。从意思不变逐渐加深到全文可以说个大概。从用自己的话复述,到文章中一些重要的地方,好词佳句的讲述;从一篇短小的文章到较长的文章;从一些简练的文章到深刻语言的文字。让学生从耳朵到大脑,再由脑到口的感官体验,使学生能够把心思用到课堂中,在课堂的40分钟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爱表现的年龄特点,尽量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停顿,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检验学生听的效果,从而培养孩子们专心聆听的好习惯。
在当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具备高效的说话能力有助于步入社会后适应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会说话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练习说话,先要敢说、会说,才能说得好。在教学中,多表扬、鼓励,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不敢说的问题,通过每周进行“积极发言星”的评选,奖励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帮助他们克服不敢说的心理障碍。这样举手发言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是慢慢发现,学生敢说了,可还不会说。我要求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发现身边发生的事情,在每周一次的“故事会”中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和全班同学分享、交流。刚开始时,很多学生只是说一两句话,语言也用得不是很简练、规范。“睡前读书半小时”比较不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每天都在睡前读书半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语言也丰富了很多。
二、“读”与“思”相伴
从古至今,“读”一直是最基础而且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读”这一环节应该紧抓不放手。现在的语文教学倡导“主题教学”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多背,多思考多体会多积累,在读中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写法。胸有点“墨”,才能达到说话作文时有的放矢。语文教师如果不熟读教材,不理解教材和教参,就无法制定教学计划,课也上不好。教师想要教给学生的无法传授,学生也听得云里雾里,老师累不说,学生自己也不能学到东西,更不用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生活经历背景及写作思路,读者要找到作者的写作出发点,跟随作者的脚步,才能读懂文章。不“读”找不到作者的路,不“思”寻不到作者的脚步,看来语文教学不花大量的时间去读,并在读中思考是行不通的。
三、写是听读的出口
写作可以考查学生获得知识的利用情况,是听读内化进而找到的出口,通过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使听读更有针对性。从语文课的特点来说,到了小学二年级有了写作,这时候要认真地指导学生,让他们从一句开始到几句地写,写得通顺、流利。到了三四年级有了简单的作文练习,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五六年级学生就可以把在平时读书获得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就需要读,会读,思考理解地读。只有这样才可以写好。读和写是相互结合、同步进行的。
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出口。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把握好听说读写的关系,做到一步步、一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扎实教学计划,并按照计划一丝不苟地进行练习,为中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语文这门艺术性、综合性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罗洪英.基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南北桥,2017(03):178.
[2]袁春霞.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13):55.
[3]赵小华.四大基石助学生学好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6(04):31-32.
[4]靳红娟.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J].散文百家(下),2016(03):86.
[5]李惠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上旬,2017(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