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鲁迅文章的铺垫艺术

发表时间:2021/3/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5期   作者:吴国平
[导读]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一座高峰,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
        吴国平
        芜湖市南陵县戴家汇初中  241000
                         
         
        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一座高峰,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或者杂文、随笔,均是精品力作。抛开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单就其艺术欣赏趣味和审美价值来说,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大师的作品越读越能体会其精妙之处,文字简练,内蕴深厚,值得细细品味;如陈年的甘醇,历久弥香。作为在一线工作多年的语文教师,对此感受颇多,但若要化成文字,奈何才疏学浅,挂一漏万,难以名其一处也。
        鲁迅先生的作品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也有不少,我虽然执教多年,但是每教一次都有新感受,新收获。下面,我想结合先生的两篇作品,就其铺垫艺术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并指导写作。
一、《阿长与<山海经>》
(一)文章整体结构的欲扬先抑
        从题目可知,“阿长”是全文的核心人物;而“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无疑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但文章前一半的篇幅绝口不提《山海经》,而是极力铺陈自己对阿长的“不佩服”甚至“讨厌”的态度。
        文章先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接着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感情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
        对于这些抑笔,教师当然要心里有数,但不必自己讲出来,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铺垫的精妙。
(二)“我”接触《山海经》的过程,铺垫也很精彩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文章用这一过渡句开启下半部分的内容。可是作者并不急着写阿长,而是花了三个段落,五百零五个字,写“我”接触、了解和渴慕《山海经》。先写“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然后介绍远房叔祖的个性、爱好,甚至他太太将晾衣服的竹竿架在珠兰的枝条上这一情节,作者也不厌其烦地写出来,如果你不细心体会,你会觉得文章写得很繁琐,似乎偏离主题了。


        即使写他的藏书,作者也没用直接写《山海经》,而是先写老头儿别的藏书,有“制艺和试帖诗”,有“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儿童自然是喜欢看带图画的书的。接着又写“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正是老人说的这一番话,勾起了一个孩子对《山海经》的向往,可偏偏这老头儿很疏懒,不愿意把书翻找出来,我也不好力逼他,你看,这兴头本是老头儿惹起来的,可老头儿又撒手不管了,这可让孩子怎么活?写完这一内容,阿长才正式登场,作者才着手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这件事,起于“叔祖”,终于“阿长”,通过对比,一个不识字的、但对“我”有超出常人的爱,这一底层农村妇女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了。
        一、《藤野先生》
        虽然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显得非常突兀,有些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句中的“这样”指代什么内容?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再适当引导,学生就会明白:作者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对他们产生了厌恶之情。因为鲁迅本是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的,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一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忿怼的心情和强烈的报国热望,使他百感交集,远大的抱负和恶劣的环境形成尖锐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离开东京,寻求一个有利于实现理想的环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叹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时,学生就明白了: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接着,写了从东京到仙台的途中,对一处名叫“日暮里”的驿站印象深刻,“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为什么只记住了这两个地方,写这一内容的作用是什么?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受。原来,“日暮里”不正象征着当时大清国飘摇的国运吗?而“水户”是明朝的爱国人士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都激起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前文一样,一以贯之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感。写这些内容当然也是为下文写到仙台学医,“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作铺垫了。
        所以,鲁迅先生文章的铺垫,有时真的是令人拍案叫绝,细细品味,绕梁三日。在他的文章中,铺垫不到位,是绝不让主人公出场的。这正如戏曲舞台上,主角出场前,锣鼓等各种打击乐器热烈地演奏,跑龙套的小角色在舞台上轮番跳跃翻腾。过场的铺垫戏份一定要做足,激起观众的欲望,吊足观众的胃口,渲染情境、气势到位,主角的出场就水到渠成了。可见,大师讲故事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令人感受到文章的节奏美、韵律美,让我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