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课改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3/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5期   作者:蒙许仪
[导读] 随着国家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向课堂四十分钟索取教学质量
        蒙许仪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小学 558111
        随着国家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向课堂四十分钟索取教学质量,也就是如何创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堂教学考验。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我们农村中的中小学也积极地对课改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但由于诸多原因,很多学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是半途而废。一直扎根农村少数民族教学多年的笔者,现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和所经历过的关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课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相应的对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鞭策和借鉴。
        一、学校管理存在漏洞
        学校管理是学校工作的“火车头”,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火车头”一定要把准方向,特别是课改处于探索阶段,学校管理必须要发挥它的引领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却忽视了它的引领功能,使课改工作缺乏有章可循、缺乏活力、缺乏热情,导致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课改的氛围不足
        在全国实施课改如火如涂的今天,很多学校,校园内看不到关于课改的永久性标语和宣传栏,教室内看不到关于课改活动的展示内容,实施课改,紧紧通过组织开会、布置任务,开展一些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这种传统、单一的实施模式,找不到课改的突破口,根本谈不上是课改策略,无疑只会给教师带来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永久性标语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宣传栏和黑板报是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平台,没有灵魂和失去展示的机会,学习和工作热情从何而来?师生缺乏工作和学习热情,何谈课改氛围?缺乏课改氛围又何谈教学高效?
        2.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后备支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课改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只有进行课改的信心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课改得到成功,就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多学校课改决心也大,教师工作也很积极,对课改非常有热情,可工作开展了三、五年,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结构,仍然存在“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根源,就是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或加强建设的力度不够。当遇到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努力争取与课改名校、课改专家或相关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教学帮扶,获得课改后备支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外出“取经”的机会,让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才会拥有更多改变教学策略的方法,才会不断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课改经验。
        3.课改缺乏激励机制
        课改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它是一项逐步开拓、不断深入的大工程,如果只凭一时的努力是做不到的,它需要时间的考验,是一种艰辛付出的过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为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当适当引入一些激励机制,可很多学校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采取任何激励措施,导致工作局面死气沉沉,毫无进展。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一个学校的课改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课改提出的要求,可时下我们的部分教师,由于处在市场经济的急剧冲击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非常时段,无心或无力顾及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在业务素质方面,这里我们避开谈及教师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单就语言表达能力而言,由于受到少数民族语音的影响,致使很多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都达不到应有的水准。试想:用不达标的语言去组织课堂,怎能谈得上感染力?又何谈课堂高效?
        根据以上教师素质的现状分析,要使我们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课改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加大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步伐和业务能力培训力度。
        三、后进生转化工作难度大
        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少不了后进生,这是班级教学不能杜绝的问题。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后进生与城里的后进生有所差异,城里的后进生多因家庭教育或班级管理不当,使学生造成逆反心理或受到某些社会不良因素的感染而形成,多倾向于“非智力”因素,而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后进生相对于城里的后进生而言,则更多倾向于“智力”因素,因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类的后进生:学生没有抵触情绪,学习态度也很端正,就是经过了数次的个别辅导,但最终仍是“扶不起的阿斗”。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后进生还有它的显著特点:后进生比例大,留守儿童较多,语言障碍影响表达能力,性格偏内向,转化工作难度大。
        上述情况对我们实施课改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既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更需要我们拥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家校合作不得力
        当代素质教育告诉我们:学校和家长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目的。可一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在实施家校合作时,由于思想认识和合作方式方法上的原因,使家校合作出现脱节现象。从家长方面来看,由于身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特别是在打工潮的社会环境下,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无文化的爷爷奶奶看管,甚至是无人看管,孩子的家庭作业或相关课外学习任务,监护人无法进行指导和督促,使缺乏学习自觉性的中下等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教师又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另外,家长的教育意识也相对落后,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吃、穿、住、用才是自己的事,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任其自由”。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出现上述家长“管不了”或“不想管”的现象,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陷入“全权负责制”,使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情绪或抵触心理,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严重影响课改工作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课改步伐相对滞后,虽然存在学校管理和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主观因素,但也有家长素质和教育管理体制造成负面因素的客观原因。不过,实施课改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它有着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课改,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更不是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锐意进取,相信每一所学校都会找到一条适合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课改教学模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