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琼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城郊小学
摘 要: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之下,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全面落实,并且强调了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也尝试对新形势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性;策略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可以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展开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对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课堂融入性。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品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小学品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应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还是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也使得学生的课堂融入性较差。此外,现阶段小学品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现阶段的实际生活情况有一定的距离,也正是因为这种距离的存在,使得学生觉得品德与法治的课堂学习较为枯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今后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代入感,这样一来也使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质量有所提升[1]。一部分教师在展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还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而言,在实际展开的时候,教师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融入性,应该注意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得教材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我家的收支本”这一内容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深入发掘,教材中不仅仅纳入了消费理念,同时也对现代家庭应用的理财方式进行了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理财意识进行培养,并且提倡学生勤俭节约,保证每一笔花销的去处都有迹可循[2]。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对现阶段自身的各种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一些无谓的花销是否真的有必要,是不是可以将这些钱节省下来,从而更好的家庭收支平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小学生的相关理财知识得到了利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创新。
(二)注意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教学活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一直学习意识以及能力较差,教师在对其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要想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注意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优化,可以尝试通过组织丰富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课程学习的热情进行培养。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为有限,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例如,教师在能够向学生讲解“伸出我的手”一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很多学生往往很难真切的体会到底层社会中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伸出我的手”公益活动[3]。引导并且鼓励学生扶老太太过马路、给孕妇或者残疾人让座,教师要诶学生合理安排角色,让学生对这样的生活情境进行模拟,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使得小学生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喜悦,这也使得小学生的人格逐渐得到了完善。
(三)凸显学生审美体验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凸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设定与现阶段小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相符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准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注意积极发挥表率作用,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意志力,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小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逐步渗透美育内容,并且要保证美育内容的渗透与现阶段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接受能力相符合,这样一来可以使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品质得到长期性的培养以及提升,有利于小学生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缺点[4]。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请我来认识你”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应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事例,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以及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别人身上发现闪光点的能力,从而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班级氛围[5]。
(四)引导学生获得真实感受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想要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应该注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以及道德的双重教育,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合理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所学习的知识体系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课堂融入性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加真实的体验。首先,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体验性较强的活动,借助游戏以及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6];其次,教师还应该注意应用有效的措施来加深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深入,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有更加具象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路上的标志”一课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行人、小汽车司机以及交通警察,还需要用硬纸板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画下来,在将提上展示出来。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多种交通工具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有清晰透彻的认知,这样可以使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生活化的体验,有利于其对这些知识体系有更加深刻具体的认知。
(五)注意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想要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注意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对教学方向以及各个教学环节有具体的把握。教师应该注意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一定转变,发挥出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更加生动、热烈的教学氛围,这也使得小学生的课堂融入性明显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往往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使得小学生可以主动的接受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体系。教师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予以凸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自身能力[7]。这就需要教师构建起良好的课堂互动沟通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也使得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得到了保证。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理念正在全面落实,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在现阶段的教育形势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发生一定转变,应该保证其适应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情况,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法治意识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贴合。
参考文献:
[1]秦金权.新形势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20(11):92.
[2]李颖鹏.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魅力中国,2020,10(4):132.
[3]荣秀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7(9):228.
[4]陈同秀.新时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学周刊,2020,28(2):29.
[5]兰素琼.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神州,2020,7(1):174.
[6]李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10(16):225.
[7]刘作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速读(上旬),2020,29(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