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芳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太平中心小学,513129
摘要:动手能力作为小学课堂高效开展和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学高阶学习和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许多学生反应课堂项目单一、没有新意,不能投入进去,这就对学科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提出了改进要求。所以本文提出以"动"促"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去促发学生动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欲和求知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习结果,推动数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能力;策略
引言:小学教学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数学思维奠定的重要阶段,而该阶段的数学科目的加减法、认识图形等单元内容更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1]。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动手”教学的作用,带动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意识和态度。所以本文提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动手操作;融入动手操作,做好教学规划;把握教学时机,开展动手操作;丰富实践活动,进行深学教学四个策略,点亮数学课堂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堂任务引导学生融入课程进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引导学生进入趣味性课堂,以探讨和研究为乐。在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但是部分同学却两眼无神、兴致缺缺。出现以上现象归根结底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数学同时具有趣味性和枯燥性两大特征,而这一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深入研究和发掘教材内容,提炼每篇文章、每个章节的学习重难点,综合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创造趣味性课堂来吸引学生跟着课堂节奏去探索、发现、理解,充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认识角》一节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给出几幅图,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角,引出课堂的主题。接着老师拿出一个三角板,多请几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的存在。然后,老师请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将折出角并感受它的边、顶点。最后,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自己在纸上描出一个角,结合学生的描画过程具体讲解角的相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采用动手操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感受抽象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和思维的灵活度。
二、融入动手操作,做好教学规划
教学规划即要求老师在课堂开始前根据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整合和大纲设立,它是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向和指导,影响着整节数学课的进度和教学效。在教学规划中融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理念,让课堂设计更贴近学生需求和发展,推动课堂高效开展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教学,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规划和设计中,学生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展开研究探索,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动手操作模式的开展也要针对合适的教学内容[2]。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取其中适合动手操作教学的内容进行融合和创新,确保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老师不能用自己操作代替学生动手,同时也不能放任自由,让学生无范围、无目的地自由活动,合理的操作范围内,学生操作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地开展学习,可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比如:在学习三年级《搭一搭》一节时,老师可以设计画一画、搭一搭、你搭我猜三个环节来开展教学任务。“画一画”环节中,老师用任意三个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请学生通过观察画出它的上面、正面和侧面。“搭一搭”环节中,老师给出上面、正面和侧面的提示,请同学们搭出立体图形。“你搭我猜”环节中,老师提出由同桌两人合作,一个人负责搭图形,完成后折起来,另一个人负责猜。在这一设计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把握教学时机,开展动手操作
科学教学时机的把握是教学内容丰富化、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重要措施。新知识的学习包括前、中、后三个时间段,不同时间阶段动手操作的融入可以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思维模式中,概念、规律等数学知识是抽象思维的总结,老师可以借用动手操作的具体感知和形象具体来反推相关概念,让学生在具化实验中理解和学习新知识。比如:在学习《分一分》一节时,可以用
用图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分数的存在和意义。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教具,让学生们从其中任选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到它的1/2,并用彩笔涂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在色彩对比中初步感知分数,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动手操作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验证相关规律和规则,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文具店》一节时,老师可以利用“填一填”、“说一说”的操作,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进而建立起元、分、角与小数之间的联系。首先老师给出教材中的主题图,提问学生图中文具的单价及对应的元分角。然后请同学们依次写出铅笔、直尺等文具的单价,按前面是小数,后面是元分角的形式进行填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书写,直观的感受到小数的组成部分和特点,并明确了小数的读法和意义意义,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
学习新知识后的动手操作是实践与理论的二次转变与检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算思维,而且能够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推理。
四、结束语
数学学习不是阶段任务的完成,而是长期、系统的知识累积、能力培养、教学参与、实践应用、兴趣培养。具备动手操作意识和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调动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更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将数学学习内化为一种更深层认知和探究意识。所以,本文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动手操作;融入动手操作,做好教学规划;把握教学时机,开展动手操作;丰富实践活动,进行深学教学四个方面提出创新措施,将动手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起来,做到以"动"促"动"。
参考文献:
[1]顾志明.让活动式教学点亮数学课堂[J]. 小学数学教与学, 2018(14).
[2]赖丰华.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有效性初探[J].文渊:小学版, 2019, 000(00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