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发表时间:2021/3/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5期   作者:陈瑜
[导读]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劳动教育,习近平曾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陈瑜
        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平岗学校  158100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劳动教育,习近平曾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当前,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劳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有效利用好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各个领域,加强少年儿童劳动教育,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载体,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和具体实践。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谈谈体会。
        一、引用数字起源阐释劳动意义
        刚入学的孩子对数有敏感的认识,为了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设定教学情境,通过数的产生、运用与劳动联系起来,有机渗透劳动启迪智慧、创造文明的教育。在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数一数”一课教学中,首先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认识比10多1的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一起读出11-20的数。然后运用“刻道计数”“结绳计数”等人类最古老的计数方法导入,进一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想不想知道这些数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人是怎样计数的”。让学生模仿古人用手指计数狩猎收获,记到10后,手指不够了,该用什么方法继续计数?介绍古人使用结绳、刻道等方法突破了计数的瓶颈,渗透给学生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由于记事和分物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产生了计数的需求,学会了通过劳动获取食物、计数方法和等价交换等本领,也就是说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劳动人们艰苦创造。让孩子们真正从心里明白,人类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和数字分不开的,人类在不懈的劳动中利用数字发展了自身,推动了文明。通过数学文化的挖掘、拓展学生数学视野,彰显数学的魅力,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启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突出实践教学实现教育目的
        参加劳动是每一位学生成长必要条件。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通过劳动生活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亲身体会人的价值,去找寻生活的意义。孩子们这样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亲自参与到劳动生活中去才能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才能从心里真正的产生感觉,才能真正的树立劳动观念。如果想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就需要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并且培养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不仅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手脑结合的能力。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一课中,教学的目标一是利用观察、比较、交流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方法,并且认识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真正得到分类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第二是让孩子们能够按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周围的物品进行整理分类,使得孩子们能够认识到通过对物品进行分类学习,就是寻找事物共同属性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一般都会整理过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孩子们对分类已经具备初步的实践经验。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的物品分类会分得不完整,可能是不理解分类的标准,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没有感受过分类的作用,这样子就很难形成分类的概念,可能不会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分类习惯获得进步。于是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这节课的时候,开始是对比两个书架图,使学生整理书架,知道怎样摆放,再观察整理后的书架,这样就会体会到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得到的间接经验。下一个例子我再让孩子们一起行动起来,大家同时整理自己的书桌和书包,让孩子们学会分类,学会条理,在自然的学校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力量。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学习分类,我还在课堂中加入了日常生活的分类小常识:一是将文具用品进行分类。二是让孩子分别放置整理用过的碗筷。三是让学生自主整理学习桌上各类书本和用品。“小劳动,大思考”,在开始初级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方法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适时地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劳动习惯,逐渐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感受数学之美展现教育成果
        懂得欣赏才能真正热爱。我们要引领学生探索、发现数学在生活中体现出的独特的美,通过课外拓展使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满足感,通过数学实践教学体现劳动创造美。例如,在四年级开展平行四边形教学中,在学习基本图形概念和原理基础上,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观察四边形图案和各种漂亮的墙砖、地砖、地毯、窗帘、书桌、课本等物体来引入教学,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的过程中,学会挖掘美、感受美、欣赏美。通过课外拓展,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其他图形物体,或是按照所学知识通过劳动亲手创造精美对称的成果与大家展示分享,促进学生的创造欲与表现欲提升,感受劳动创造的美。通过引导学生们挖掘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之美,通过拓展探索和劳动创造,将课本知识点融入生活中去理解,锻炼学生逻辑、抽象、解构思维能力,为学生打开思维之窗。
        四、拓展数学教育启迪学生智慧
        数学教学不仅需要细致讲解,还需要熟练应用,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智慧。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提供好的素材,为每个学生搭建发挥智慧的平台。将数学教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思路多样化,引导学生多动脑、深思考,启迪数学智慧。小学数学一年级的重复的奥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观察简单重复规律的特性,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有关探索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周期的教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生活中的规律。首先设计了“美化家园”这一劳动情境,为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家园,丁香公园的园丁们准备用彩条装饰我们的公园,红、黄、蓝、绿、紫五种不同颜色的彩条有规律的分布在公园四周,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到彩条分布的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充满普遍性,体会数学与劳动在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体会劳动创造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其次,在用多种方式表示规律、创作规律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学生在集体创造和表演的过程中,充分与他人交流,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从数学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实践结合来看,在数学课堂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切实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逻辑、抽象、解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逐渐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主动改变思维观念,将劳动教育融人数学教学的点点滴滴,使学生在增长智慧的同时德智体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