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燕
山东省海阳市徐家店镇中心小学 265141
摘要:数学学科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运用、计算速度、计算准确度关乎于小学生今后各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究如何借助学具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使数学运算方法得到有效运用,并以此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计算能力;培养
前言:
计算能力的培养占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小学生年龄小,主观意识和思维能力还在成长期,如果不借助学具想要取得良好计算教学效果,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借助学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已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重点工作。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先了解影响学生提升计算能力的原因,有的放矢选择学具,再通过学具特点和教学价值,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情境,吸引学生计算兴趣,最后通过小组竞赛模式,提高计算准确度。达成借助学具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终极目标。
一、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原因
(一)学生感知系统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感知系统还不健全,处于无法做到依靠自身细腻思考事物逻辑规律的阶段。因此,在学习和进行数学计算时,对计算数据、计算符号、计算公式不能很好地结合运用,遇到类似的数字或符号极容易混淆,进而出现计算结果的错误,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年龄特点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7-12岁年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性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强,很容易产生注意力的转移。基于这个原因,学生在计算演练中,不能专注于数字的计算,极易产生计算结果出现错误。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时,应关注年龄特点带来的影响,并积极改善和调整计算教学策略,制定出适应小学生年龄段的计算教学方案。
(三)学生记忆力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机能成长时期,记忆力呈现出记忆时间短、记忆效果差的特征,特别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由于计算中数字的单一枯燥,更是无法激起学生快速认真进入计算状态并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对关于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短时期可以运用,时间稍长就会模糊了。由此导致计算上的错误和阻碍,计算能力的提升因而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教学的抵触,没有计算挑战的斗志,以至于对今后的数学计算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二、借助学具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可行性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师积极运作,寻求更多更有效的办法,旨在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健全感知系统,培养精准的数学计算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助力。基于此,小学数学学具应运而生,选择合适学具开展教学更是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因为选择适合年龄特点和培养计算能力的学具,可将学生计算思维和算理的认知转化到学具上,这种由数学抽象概念和数学规律向具体实物学具过渡的应用,使计算教学变得可感与可知,进而使学具成为计算教学中有效工具。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顺从学生年级思维特点,逐渐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与制作达到理解算理知识、提高计算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借助学具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一)多媒体展示学具应用,激发学生兴趣,学会运用计算方法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认识数是进行计算前提基础。
同时,计算可以加深学生认识数的概念,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基于此,要想让学生获取正确关于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师应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学具的运用过程,吸引学生正确利用学具兴趣,健全学生感知系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计算方法、使用学具,在愉悦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如,在进行《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关于克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来历,知道克隆牛是在莱阳农科院出生的,激发起学生兴趣,接着通过视频中图表展示,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接着教师通过结合学具卡片,帮助学生探究小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和算法,理解小数进、退位算法。这样经过多媒体和学具片的使用,学生的感知系统得到进一步整合。进而学生在了解小数由来后,通过克隆牛出生时的数据,提出问题,反复进行计算练习,以此巩固对小数的计算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结合思维、动作、语言激发计算学习兴趣,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进而学会小数计算方法,练就精准计算结果,提升计算能力。
(二)以小组合作模式,通过制作学具,提升计算速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对于学习的动力不足,对计算更是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以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学具,通过学具的亲手制作,精炼计算过程,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计算速度的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动,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简单乏味的计算难以吸引他们的计算动力。而通过合理的小组合作,将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中,极大调起计算兴趣,提升计算速度。
如,在教学《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到课堂计算学习中,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手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发现多边形的特点,了解多边形各部分角的与边的基本特征,为以后的多边形计算贮蓄基本思维模框,提升计算速度。在单一的计算中丰富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极大调起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达成借助学具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
(三)设置小组竞赛机制,利用合理学具,提高计算准确度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计算的结果检验计算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注重教学方法、教学速度的同时还应关注最后结果的准确,进而改善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机能成长时期,记忆力呈现出记忆时间短、记忆效果差的特征,针对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关于计算方法、计算公式短时期可以运用,时间稍长就会模糊了的现象,通过竞赛机制与学具的有效结合,不断得到巩固性练习。让学生在竞赛机制中得知精准的计算结果才是计算的灵魂,由此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基础上练就计算速度,在设置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机制中,利用合理的学具,练习并提高计算准确度。
如,在教学《快乐农场—运算律》时,教师就可以设置小组竞赛机制,以小组与小组的间的竞赛进行运算律的学习,可以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竞赛小组,通过对苗木基地要购进的树苗和花苗进行合作探究,每组精准计算出要购进的树苗棵树。以准确运用计算方法得出精准结果为目标,评判竞赛结果。在竞赛中学生可以合理运用沙盘、小组成员共同裁剪的树苗、卡片等学具,快速精准取得比赛胜利。通过竞赛机制,让小组成员精诚协作,高度集中注意力,增强了记忆力,并在反复练习验算中巩固知识并提高计算准确度,继而使学生计算基本功扎实,达成精讲巧练、精炼结合、提升计算能力的计算教学效果。
总结: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借助学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运用、计算速度、计算准确度成为数学教学中关键性因素。因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发现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原因、依据计算教学内容找学到适合的教学学具、并运用学具匹配适合教学情境等进行不断探究,找到借助学具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并以此实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莉,白雪,杨秋洁.学具对小学生计算的帮助[J].商情,2019,(50):206.
[2]朱巧兰.小学低年级认数和计算教学中有效使用学具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4,(5):79-80.
[3]王春平.如何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J].魅力中国,2015,(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