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叶芳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博文小学 312300
——五上第61页“用字母表示数”习题教学思与行
人教版数学课本中,有带“*”的拓展题。这些习题基于本小节、单元知识,适当提高难度,具有较高的思维挑战性,学生解答时,通常难以一蹴而就,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在现实教学中,中下生(也包括教师默许)往往选择放弃。“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立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就是要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拓展题;“良好”就是要求学生能感悟理解知识。基本理念如何在拓展题教学中体现?
一、习题研读
五年级上册练习十三第61页第10题:摆n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见图1)。
这是例5“用小棒摆图形”的配套练习,源于例题,高于例题。编写意图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对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提出了挑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二、教前思考
(一)如何解决思维断层?——数形结合,提供探究时空
第(1)题的结论,要直接得出,比较难,于是,成了解决第(2)问的“瓶颈”,因为仅仅观察课本提供的一个图形,要学生直接找出规律,对于中等及以下学力的学生,思维坡度太陡,不少学生会出现“思维断层”。因此,需要铺设跳板,减缓思维坡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
让学生用列表格、画图等方法把思考过程写或画下来。
期望通过有效的自主探究,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和运用的具体感受、直观形式。
(二)如何铺垫后继学习?——顺水推舟,补充逆向问题
只要解决第(1)问,大部分学生就可以迎刃而解第(2)问的顺向思维题,在此,可以顺水推舟,补充一个逆向思维问题:
用第(1)题的式子计算:有100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这样,既依托“双向思维”巩固规律,又为后面的解方程作有益铺垫。
三、教学实录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一张练习纸(见图2),让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
师:像这样摆下去,摆n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用列表格、画图等方法,把你的思考过程说给同学听。(教师帮助用实物投影展示表格,见图2)
生1:我用列表格,正方形1个1个多起来,小棒3根3根多起来。小棒根数是正方形个数的3倍多1,摆n个正方形需要(3n+1)根小棒,
师:列表找规律,好方法!
生2:我画图,也是(3n+1)根。1个正方形是3根黑色小棒加1根红色小棒,2个正方形是2个3根黑色小棒加红色的1根,3个正方形是3个3根黑色小棒加红色的1根,……所以n个正方形是(3n+1)根小棒。(见图3)
师:你画图和文字说明结合,还用红色和黑色画边长,让大家看得更明白。好!
生3:我在表格里也画了图,也是(3n+1)根。(展示图4)
师:列表格和画图结合,真好!说说你是怎样得出这个式子的?
生3:左边的1根小棒不动,多1个正方形,上、下、右边就多3根小棒,所以是(3n+1)根。
生4:我根据书上的图想,也是(3n+1)根。
师:你很聪明!只根据书上的一个图,直接想出结果。怎么想出来的?
生4:我从左到右看,先看1个正方形,数小棒。再看2个正方形,数小棒……然后找出规律。
师:能找出正确规律的方法,都是好方法。还有用不同方法做的同学,请给同桌讲一讲你的思路。原来做错的同学,请找一找错在哪里?
生5:我以为正方形有4条边,写了4n,错了。
生6:我看增加后面的正方形要3条边,只写了3n,没有加最左边的1条。
……
师:能找出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也很棒!不会做的同学,可以在上面的方法中,选择一种你理解的方法订正或补做。(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问怎么解决?
生7:3n+1=3×21+1=63+1=64(根)
师:对啊!如果用第(1)题的式子计算:有100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生8:我用倒推法,把多出的1根小棒减去,再除以3。(100-1)÷3=33(个)【形如图2中的(3)】
生9:我列出式子3n+1=100,100减去1的差除以3,n等于33。
师:你说的方法,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方程。还没学过,你就有点懂了,给你点赞!
……
四、教学反思
(一)扩展主体:教学拓展题的目标指向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阐明了“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3]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拓展题练习中,如何尽最大可能体现“普及性”?是一线数学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的话题。上述习题教学实践过程中,参与交流探究过程、展示探究结果的,有优秀学生,也有学力中等的学生。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拓展题,面向全体不现实,仅仅让个别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不够的,应该扩展练习主体——以学力中等的学生为起点,设计拓展题教学,只有这样,拓展题教学才会指向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掌握拓展题,思维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些,理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拓展题教学的目标指向。
(二)铺设跳板:理解拓展题的思维桥梁
理念需要更新,行为更要跟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学生听过的内容能掌握10%,看过的内容能掌握30%,做过的内容能掌握70%。以上教学实践说明,练习前,教师向学生适当指引探究方式。练习时,学生选择简单的切入口展开探究,借助数形结合,从最简单的1个正方形、4根小棒开始,用列表格、图文结合、图表结合、根据原图想象等方法探索规律,再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显示出:从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出发,化难为易,由浅入深,铺设从“未知”到“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的跳板,引导更多的学生化解教学难点,同时,适度延伸习题,初步感知即将学习的方程知识。如此,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反馈时,通过交流、展示正确或错误的探究路径和结果,让不同学力的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过程,启发同伴思考、模仿或纠错,体验解答拓展题的乐趣,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消除望而生畏、畏而止步的心理。可见:通过铺设思维跳板,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机,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自主反思,感悟规律,理解深刻。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中,拓展题教学,需要教师蹲下看学生,设计简约有效的教学路径,铺设思维跳板,突破学习难点,推进问题完满解决,让拓展题充满活力,丰富更多学生的数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