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3期   作者:赖诗选
[导读] 语文教学是美的展现,语文教材是美的世界。
        赖诗选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三班中学 (福建 泉州 362501)
        摘  要:语文教学是美的展现,语文教材是美的世界。现行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各种体裁的展现的名篇精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他们表现了生活中的美,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传递着人类所共有的美的精神与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领会、体验、感受,适时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言美  自然美  形象美  科学美
        第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者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给予学生美的教育。”就语文教育而言,便是将德育、智育、美育紧密地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而审美教育则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要引领学生挖掘文本,步入美的世界,享受美,获得美,从而创造美!
        一、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
        语文课文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都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领悟绚烂多彩的语言美是实施语言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作品中美的语言能让人精神愉悦。比如同是写“莲”,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和爱情;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还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阜晓风残月”的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等。可见,大量美文中都蕴蓄了审美信息,使学生学会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二、    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如诗如画的自然山水,表现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美。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沁园春?长沙》;参天耸立的白杨(《白杨礼赞》);亭亭玉立的荷叶(《爱莲说》)。可以说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所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发他们的审美发现,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的美好情操。
        三、引导学生体会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展现着各种各样的美,蕴涵着巨大的美育潜能。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如《背影》中,那个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背影,引无数读者潸然泪下,一位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就矗立在我们的眼前,永存在读者心中。《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变色龙》,这些反面人物形象更是文学作品的主体,其典型性在世界不朽的文学形象中占有重要一席。因此,这些人物形象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材料,把握作品的形象美,会带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美学享受。在这种享受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认识不断提高,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四、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美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科技性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苏州园林》中的园林设计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最突出的漏窗是苏州园林建筑的点晴之笔,又称漏花窗。花窗、漏窗本身是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从不同的漏窗望,能感受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科学美。以苏州著名的沧浪亭为例,其漏窗就有一百零八扇,图案花纹精巧、变幻多端,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意义,使人深深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动力美,还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断研究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美。
        总之,“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去感受关美、判断美、创造美,重视和突出语教学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也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教师要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的升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