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松青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岩阮社小学 312030
[摘要]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是研学旅行实施的灵魂,但目前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设定还存在着缺少顶层设计、目标模糊、随意性大、没有分层等一些问题,需予以解决以提高育人实效。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校根据教学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开展专题调研,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不仅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而且能有效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各地中小学校积极响应,纷纷开展各项异彩纷呈的研学旅行活动,相关宣传报道不时见于报刊网络等媒体。但笔者从新闻报道及平时接触的周边学校研学旅行实施情况的了解中,发现对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下简称“研行目标”)的设定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目标模糊、不切实际、随意性大等一些问题。
一、研行目标要顶层设计。
研行目标的设定应从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核心素养目标四方面着手。可根据学校需要、学生需求出发设定研行目标,选定研学旅行地点。
当前,一些学校尚对研学旅行意义目的认识不足,缺少顶层设计。虽然给每学期的外出实践活动贴上了研学旅行的标签,也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由于没有认真考虑学校办学实际与学生成长需求,往往也没有设定系统性的具体清晰的研行目标。在研学旅行地的选择上了往往也是随大流,其它学校去哪了自己也去哪,不考虑自己学校办学特色,也不考虑学生是否适宜。导致出现只旅行不研学现象,在他们眼里就是一次外出看看游游、吃吃喝喝、放松心情的郊游活动而已。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事:某学校通知家长第二天研学旅行因故要延后一天,结果家长得知消息后意见纷纷,究其原因是已给孩子买好了第二天准备带去吃的食物,突然间延后,一是担心买的食品变质,二是孩子本已期盼第二天能大吃一顿,现在期盼落空,接受不了。细究此事极可能就是校方没有对此次研学旅行设定详细目标(也或许是有研行目标但没有告之学生及家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达成“研学”的育人目标只是一句空话了。
相反,有的学校根据地域资源及育人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顶层设计整体性系统性的分年段研行目标,学生每学期研学旅行地都不重复,研行目标也各不相同。有的学校的研行目标设定则围绕四方面目标,采取分层要求,随年级升高螺旋上升。
二、研行目标要清晰适宜。
研学旅行的主体是学生,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是研学旅行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与保障,研行目标制定要合理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基础及其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目标过于宏观,缺乏具体性和指向性,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导致无所事事,任意而为。二是目标过于微观,偏重知识或活动体验,缺乏整体规划,就易困住学生手脚,让学生游兴全无。
如组织学生去绍兴柯岩风景区越中名士苑研学,如提出:让学生找出有哪些绍兴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并讲给同学或父母听。这样的研行目标对学生来讲就过于笼统,那么多的名人记得全吗?如真老老实实一个个找记,势必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还会有兴致吗?如改成找出不同朝代2—3位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并借助网络搜索进一步熟悉他们,选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讲给同学或父母听,并说说你的选择理由。这样就相对合理些,基本上目标应具备的五要素:学习情境(名士苑)、学习策略(找记、搜索)、学习对象(名人),学习行为(写,说)、学习条件(讲给同学或父母听)都包含在内了。
三、研行目标要相符一致。
研行目标确定后要精心选择研学路线,保证研行目标与研行基地特色相符。研学旅行可以根据不同的研行目标选择不同的旅行实践,比如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带学生去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英烈,激发爱国之情、强化报国之志;进行爱家乡教育,可带学生游览家乡的风景名胜景区,参观当地的美丽乡村,了解家乡文明、家乡文化,家乡的古往今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消防队,观摩消防演练,尝试技能操作,聆听消防知识介绍,观看火灾视频。
为使学生研学旅行顺利进行不出差错,事前师生应对研行路线进行了解熟悉。教师要不断阅读搜集与此次研学旅行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所要研学旅行的地方及想研学的项目内容,引导学生带着疑惑疑问而去,带着所惑所研去学,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调查、研究,进而弄清事物真相。
曾在微信上看到过某所学校组织学生来绍兴柯岩鲁镇研学越地文化,开启学文之旅。应该说选择鲁镇之行与设定的研行目标非常匹配。鲁镇是将鲁迅小说中虚构的平面故乡还原成建筑实体,景区包容了绍兴的水、桥、酒、石、建筑、民俗、戏曲等诸多文化元素,再现了绍兴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在鲁镇景区内还有陈半丁纪念馆,陈半丁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大师,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而馆长单越明对书画也有很深的造诣。可该校组织学生来感受越地书法之美,不是走进半丁纪念馆而是进了鲁镇学堂跟着阿Q学起书法来。不管何种理由,总觉不妥。当然这或许有景区经济效益的原因在里面。
四、研行目标要分层设定。
规模学校因学生较多一般按年段进行研学旅行,研行目标可以统一。小规模学校学生数少,受制于经费车辆等客观因素,大多是全校统一行动,去同一个研学基地旅行。不同年龄段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还是在心理发展水平上都表现出不同年龄的发展特征,那么对于研行目标的设定应该具有层次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客观差异,针对不同年段分层设定,以符合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需要。
对于由学校统一提出研学主题,各学生家庭自主分散或组团实施的一些研学旅行,研学目标也应该要分层设定。如某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寻找家文化的研学旅行活动,就着眼于学生实际与生活实际,根据年级差异提出不同目标,一年级是编制家谱,认识家庭成员;二年级是姓氏溯源,了解家族历史;三年级是采写家训,弘扬优良家风;四年级是认识节气,体验清明习俗;五年级是记住乡愁,介绍美丽家乡;六年级是寻访先贤,讲述乡贤故事。根据目标又安排有操作性强的切合实际的活动内容,使学生研学旅行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研行目标是研学旅行实施的灵魂,有了合理可行的研行目标,研学旅行才能有效进行,更好实现实践育人之目的,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16年12月19日。
2.唐杨,何刚,黄悦:《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价值及实践策略》,《教育科学论坛》,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