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3期   作者:杜孝明
[导读]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起点,对学生的整体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关键的作用
        杜孝明
        湖南省桂阳县士杰学校 湖南省 桂阳县 424400
        【摘要】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起点,对学生的整体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关键的作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的认知是小学阶段的教学核心,不同学科侧重培养不同能力,通过学科的共同开展和整合为学生初高中的学习保驾护航。科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科目,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最为看重,探究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能力。但现阶段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探究能力的重要价值,依旧以传统的教学组织课堂,导致学生出现不愿意探究和不知道如何探究的问题。[1]因此,本文将重点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价值出发,提出开展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能力 培养策略
         探究能力,既探寻就研究未知或者已知事物的能力,它的培养为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去进行质疑、思考、调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价值
        (一)是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思考的前提
         传统的科学课堂主要由教师主导,教师通过讲解传授知识,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和环节进行学习即可,不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过多的思考和质疑,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这种教学方式足以帮助学生去面对考试的检验。但随着时代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发现这种方式呈现的是死板的教学,学生难以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思考和探究,导致学生难以将知识运用于考试之外的场景中。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包括知识的由来、运用过程、运用的场景、知识的延伸和知识的整合等等,通过探究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掌握本章节知识的同时,促进多个章节知识的运用整合。
        (二)是学生主动思考获取新知识的前提
         探究能力是学生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上发现思考的前提,对于旧知识而言,探究的进行是知识的再一次思考和回顾,许多教师也会利用实验去考验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运用。[2]对于新知识而言,许多学科都鼓励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仅是新课改大力推行的教学模式,更是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现问题的渠道。但许多学生的自主学习仅仅浮于表面,仅仅是浏览和记忆了课本上的内容,并未对知识采取思考和探究,导致自主学习达不到该有的效率。但探究能力的培养则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考探究方式和思维对知识产生一定的不同的认知,达到高效的预习和自主学习效果。
        (三)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的前提
         互动和讨论是课堂的环节,互动主要存在于师生之间,讨论主要存在于学生之间。

在互动环节,教师往往会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去进行问题探究和质疑。在讨论环节,学生之间交流想法和思路,在探究的过程中迸发新的灵感。无论是互动环节,还是讨论环节,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这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融入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于小学阶段的探究能力培养而言,问题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同时,它的开展也有利于课堂互动的进行和环节的紧凑。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花、果实和种子》为例,在开展完花、果实和种子的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开花和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雄蕊和雌蕊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呢?有哪些东西能帮助雄蕊把花粉传递给雌蕊呢?通过问题,结束基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对基础知识进行及时的思考和整合,教师将学生探究的答案进行记录,引导学生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并组织学生在下一部分的学习结束后再去寻找和探究问题的答案。整个探究问题是连贯和有条理的,教师既提出了章节的重点知识,为学生创建了探究的机会,又引发了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究以解决问题的好奇心。
        (二)导入实验,强化知识认知掌握
         科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验性和实践性,有效的实验开展不仅仅是学科教学的重点,更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实验以强化知识的机会。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去进行本章节的探究实验,第一组,实验在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探究空间中的声音传播。第二组,对比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探究固体中的声音传播。第三组,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探究水中的声音传播。通过三组实验探究攻破本章节的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
        (三)结合生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主动引导学生去探究,但在课堂之外,学生探究依赖于探究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生活去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拥有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1节《时间在流逝》为例,教学在开展中可以询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是如何知道时间在流逝的呢?基于问题,学生可能会思考太阳的东升西落、白天到黑夜的转变和季节的变化等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形成问题结合生活去解答,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探究意识。
         三.总结
         探究能力是学习科学的关键,教师应认识到该能力的重要价值,通过对课堂的整合和策略的开展保障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最后,本文提出的策略希望能被广大教学工作者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兰.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途径[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79-80.
[2]邢春飞.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01):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