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笑怡
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中职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助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彰显时代性,提升针对性,强化实效性。本文将从知国之理、爱国之情、报国之行三个角度出发,在增加“抗疫”元素导入的同时,对中职爱国主义教育展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后疫情时代;中职;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宏伟蓝图。总书记强调,这一蓝图的实现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力量的不懈努力,象征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1]逐梦路上,中职院校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也明确指出“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中职德育的教学目标。[2]因此,开展对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贯彻总书记指示,落实中职德育大纲要求的必要之举。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中国乃是全世界而言都是一场巨大的考验,面对这一挑战,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及时有力的应对措施不仅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更为其他国家的防疫工作提供了借鉴。这是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取得的重大成效,是凝聚众力齐心谱写的爱国主义新篇章,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期的最强写照,也为后疫情时代中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事实依据,让学生感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为实现伟大复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诚如总书记所言“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3]因此,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进程中,爱国主义可视为是从知国之理、爱国之情、报国之行(知、情、行)三个角度出发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知国之理:充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坚信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党能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也必定能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政治觉悟上保持与党的一致性,将其内化为坚定信念。
爱国之情:拥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时刻以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时刻为社会主义中国拥有的强大凝聚力而自豪,坚信只要14亿中国人民携手奋进,定能度过任何艰难困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意识。
报国之行:一切维护国家利益、安全的行为都是报国的体现。报国不必非得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对中职学生来说可以是努力提升专业技能,励志成长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拳拳决心与行动。
二、中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一)薄弱的文化课基础冲击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文化课基础薄弱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文史课程学习的疲乏性,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中华五千年发展史不甚了解,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知之甚少,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淡薄,更别谈情感上的共鸣;再者,薄弱的文化课基础使得中职生在学习德育相关课程时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反觉枯燥,如此恶性循环,让学生逐渐丧失对德育课的学习热情,也影响了后续爱国主义的教育质量。
(二)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创新性、时效性
大部分中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材、教法陈旧老套,未迎合时代发展提升其时效性。当下中职学生多为十六、七岁的“00后”,以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牺牲生命的民族英雄为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和平年代,热衷新鲜事物的“00后”中职学生来说过于遥远,难以激发起他们的爱国共鸣;此外,大部分中职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只停留于课堂教学,更倾向于传统的理论灌输与知识传授,忽视了爱国教育并非单纯的文化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引导,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专技轻德育给中职爱国主义教育设障
由于学校性质特殊,中职技工院校往往更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向专业课倾斜,忽视了对人文德育环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爱国主义教育。近几年来,技能大赛成绩被看作是评价学校、教师的主要标准,每当大赛来临,所有学科为之让道,校园文化建设也无一不围绕着技能二字展开,德育发展半边缘化使得中职爱国主义教育失去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信息化、全球化冲击中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信息化时代,各式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不少中职教师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流动加速也使得网络世界充斥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渗透。疫情爆发以来,不少西方媒体颠倒黑白,大肆抹黑中国形象。作为与网络亲密接触的“00后”中职生,三观未定型,又缺乏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及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充分自信,极易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时动摇不坚定,甚至对爱国产生怀疑。
三、开展中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后疫情时代,适逢中国改革、发展关键期及战略机遇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技术储备力量,中职学生如果缺乏爱国主义教育,极有可能出现空有一身技术却不为国出力的结果,这是国家人才的流失。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升中职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激励其扎实基础,提升技能,屹立国家建设的潮头之上。
此外,后疫情背景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式、相互碰撞的意识形态,使得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挑战,同样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给予中职学生以坚定信念。在爱国精神的支撑下,中职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清局势,牢记使命,坚定信念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后疫情时代中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利用生动鲜活、与时俱进的素材使之富有时代性与实效性。新冠疫情抗击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谱写的爱国新篇章,更是逆境之下爱国主义伟大精神的彰显与升华。习总书记曾说“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突出其时代性与感召力”。[4]作为抗疫亲历者,此次疫情防控对每一位中职学生来说都是一场新型爱国主义教育课,更是后疫情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鲜活的素材。
(一)中职爱国主义教育之知国理
基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强的特点,一味推崇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强塞学生有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几乎无法获得任何教学效果。课后交流所学,收到的尽是学生迷茫无措的神情。此次新冠疫情阻击战,在无形中向学生抛出了最强的现实论据,深入浅出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优越”、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先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行”等一系列理想信念问题,引发学生共鸣。
以此为契机,中职教师应精心挑选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相关事迹,整理成素材,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课,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爱国主义内涵。一方面,通过抗疫故事的分享,让学生目睹,疫情爆发后,党一声令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迅速启动,各省各市封村封路居家隔离,精兵强将迅速集结驰援武汉,十天建成火神山,十二天建成雷神山等一个又一个彰显中国速度的奇迹;另一方面,教师还可横向对比不同国家针对疫情防控做出的应对措施。每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是对一国政党执政能力及国家制度的考验,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国家能在此次疫情战中独善其身,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应对措施及差异巨大的防疫效果,能让人最直接地感受到,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对只有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从而坚定信念,强化自信,提升中职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二)中职爱国主义教育之爱国情
疫情是一场考验,考验的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意志;疫情是一次检阅,检阅的是华夏子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意识。后疫情时代,与其课堂上空喊爱国主义口号,不如让学生真切感受一番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凝聚力,以情动人,以境感人。
对中职学生来说,影像资料带来的情感共鸣往往胜于图文资料。信息化时代,中职教师应充分利用各式新媒体平台,搜集疫情期间,举国上下共克时艰的视频素材,组织学生观看《武汉战役》等极具意义的纪录片。他们将看到,84岁钟南山院临危受命,毅然登上逆行列车,奔赴武汉;海外同胞大肆扫货,购买物资,排除万难,寄回祖国以及一封封签字画押“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请愿书……不论院士、医务工作者还是每一位默默付出的人,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这些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同胞情谊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这堂疫情之课将远胜任何一堂爱国主义说教课。而疫情中那一个个负重前行、奔赴一线的勇士,也将成为激励中职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提升专业技术的动力,让学生于耳濡目染中产生对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以短视频的形式发布自己的心得感悟,上传学校官方媒体平台,营造向抗疫英雄致敬的浓厚氛围,激励中职学生肩负起建设祖国、报效国家的责任与使命。
(三)中职爱国主义教育之报国行
爱国不是空话,真正意义上的爱国是建立在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上的行为自觉。后疫情时代,加强对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强化其为国家之崛起而奋斗的自觉性教育,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5]
但生于和平年代,为国捐躯、英勇就义的爱国行为于“00后”中职学生而言过于遥远。疫情之下,他们无法像医护人员一样冲锋前线,救死扶伤,此时教师若不加以正确引导,明确爱国之举不在大小,部分学生很可能会产生报国不易的思想,甚至无意间弱化自己的爱国行为。
中职、技工院校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旨在为社会培育技能型人才。后疫情时代,百废待兴,各行各业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复产复工,基于中职技校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结合具体岗位,组建复产复工小组,全面助力企业发展,为社会生产的恢复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一切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不论大小,都是爱国之举,强化责任担当,自觉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后疫情时代,为提升实效性,彰显时代性,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时俱进地选取一些学生亲身经历或感兴趣的抗疫事迹为素材,基于知国之理、爱国之情、报国之行,实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后备军,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7)[2021-01-03].
http://www.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4_2.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5-01-07)[2021-01-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501/t20150107_183069.html.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EB/OL].(2015-12-30)[2021-01-03].
http://cpc.people.com.cn/n1/2015/1230/c64094-27996756.html
[4]梁昌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的多维思考[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15(4):51-53.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3)[2021-01-03].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