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朗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市杨浦区20082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信息传播与交流新手段,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信息爆炸式增量,还在潜移默化中重塑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交流沟通模式和思维认知框架。作为维护部队整体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着被重塑的挑战。调整革新移动互联网视域下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模式,首先需要清楚当前面临的具体风险和挑战。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应对
移动互联网,作为PC互联网发展并走向融合的必然产物,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用户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随身进行分享、互动。互联网进军营、智能手机开放使用,不仅打通了部队官兵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也对融洽内外关系,增进团队活力提供了信息支撑。但同时,也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带来了冲击。
一、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模糊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依靠“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手段进行,施教者往往比受教育者的信息资源掌握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权威。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信息的快速流动和高效获取,只要拥有移动终端设备和适当的网络环境,任何个体都可以在移动中获取互联网海量信息,不再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样的改变打破了原有的教育起点,施教者和被教育者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同等权限和渠道,施教者原有的、通过身份和渠道控制获得信息支配权的现象不复存在。施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绝对话语权也在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中被稀释,特别是施教者传授的某些信息与受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不相符甚至是有冲突的时候,话语权会被削弱的更厉害。
加之高学历官兵在部队的不断充实,在获取信息的权限和渠道相同、施教者话语权又被相对消解的情况下,信息获取能力更强的受教育者还可能掌握到比施教者内容更新、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信息,这种现象就会导致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流动从“施教者—受教育者”变为“受教育者—施教者”,“施受”双方关系会因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同而实时切换,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也会被模糊,“教学相长”将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
二、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在渐进融合中变革
“课堂教育的文本图像式”、“随机教育的交流谈心式”等都是传统教育固有的常用方法手段,多是一种信息单向流动的传播活动。但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逐渐在信息分发活动中占据龙头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逐渐被改变重塑。移动互联网的可承载性带来了形式丰富、样式多变的信息制品,短视频、脱口秀、有声书、小游戏等以丰厚的感官刺激吸引着包括部队官兵在内所有人的关注,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单调讲解灌输在官兵信息感知方式逐步被“宠坏”的当下,已经失去市场,讲不透彻、听不进去、反响不好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现状。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新的内容往往与新的形式相伴而生,形式与内容相生相融难以区分,面对这样的转变,施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极为有限,并未意识到教育形式和内容已经更新换代,不仅在形式上没有跟上受教育者的接收方式,在内容上也并未做过多的实践调研,对受教育者真实需求知之甚少,导致施教者精心准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匹配上受教育者信息需求痛点,再加上传授的方式与移动互联中培养的受众信息获取方式相去甚远,“施教-受教”无法真正做到“无缝对接”,如果不是加以干预,教育效果与预期结果的差距将会变得更大。
三、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致效难点难度在动态评价中陡增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前面提到带来海量信息的涌入以外,多元价值观也隐形夹杂其中,其即时性与开放性的特点,给移动互联中用户对信息的甄别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何为真?何为假?辨别的难度造成信息获取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恶意传播的信息充斥其中,造成了正常信息秩序的失衡,直接影响着信息接收者的思维认知。
这样的改变对于参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受”双方都是巨大的挑战,施教者对信息的解读与受教育者的既有认知形成悖论,“施—受”关系遭到割裂,不仅无法产生正向效果,还会造成官兵思想的混乱,扭曲正常的“教育—致效”链条。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及对此进行精进改善难度愈发加大,“施教无的放矢—评估难以估量”的恶性循环或将成为现实。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现实社会关系的虚拟化,身处其中的部队官兵也在“现实—虚拟”的社会关系中动态切换,形成交叉关联。移动互联的虚拟世界中,受教育者的心智被所谓“现实关系虚拟化”所左右,无法分辨信息倾向性和精准性,往往会在无意识中被诱导,形成与部队价值观有出入的认知。在形成如此认知的情况下参与到现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和主流导向形成契合,施教者也不易察觉,因此施教者很难窥见真实的教育效果。
着眼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上文对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主客体关系、形式内容和致效评估在移动互联网视域下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归纳,面对如此挑战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下篇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要以共享的理念筹划教育,在平等对话中共同进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中逐渐被模糊,施教者的权威遭遇挑战,双方定位脱离传统。如此现状需要施教者在筹划教育之初就转变观念,把教育从传统的教室中释放出来,以一种信息共享的方式搭建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可接近、可参与的论坛,以崭新的理念重塑教育的含义,把“主动—被动”单向状态转化为“主动==被动”双循环状态,把施受双方聚集到新理念指导下重构的论坛式教育中,鼓励“施—受”双方从教育起点共谋终点,在平等对话中交换各自拥有的信息资源,通过这种论坛式教育中的信息共享,推动资源“1+1>2”效益发挥,最终达到“丰厚的信息资源重构教育——共享的交流手段提质增效——平等的话语体系促进成长”的效果。二是以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在动态交互中形成共识。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多媒体化成为可能,不断革新的信息载体不仅满足受众需求,还为用户创造需求。受众在与移动互联网所能提供的资源互动中,形成新的信息供求关系,养成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参与移动互联网中信息交互的部队官兵同样如此,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与信息的传播方式具有高度依赖的正相关属性。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哪些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教育内容更易被接受提供了参考依据,借助官兵们被培养的多元信息获取方式,把具体内容融入其中,通过隐性切入方式,不断调动官兵参与积极性,鼓励发挥自身聪明才智,提供更多“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在各种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潜移默化在“施—受”双方的“你我”关系中植入“我们”的情感共同体,形成价值观共识。三是以受众的标准评估教育,在虚实切换中化解风险。当前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出发点还标立在施教者角度关于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改变。但移动互联网改变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的被动关系,其主观可见的能动作用成为评估教育效果的重要参考,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所造的虚拟关系中,受教育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更高,这种虚拟世界带来的身份定位,不自觉会影响到部队官兵在现实世界中的自我认知,所以,施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需要关注到受教育者在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诉求和成就诉求,不能混而谈之,应该把受教育者“被满足”作为评估教育效果的新标准,如此这样,才能在移动互联网造就的虚实世界切换中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建设.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防大学学报,2003,000(011):58-59.
[2]龚波韶,张京鹿,丁宁.浅析当前基层部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J].文存阅刊,2017,6:210.
[3] 施佳伶.新媒体传播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J].军事记者,2018,3:37-38.
[4]赵向坤.“抖音”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政工学刊,2019,1:58.
[5]赵 强.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铸魂育人中的功能作用[J].政工学刊,201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