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发展对德育实效性影响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3期   作者:武桂茹
[导读]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实效性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武桂茹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九中学  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实效性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德育目标,教师要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仔细分析,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德育方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发展;德育实效性;影响
1心理发展与德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由环境变化和学习压力等原因引起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初中生心理发展,是指在初中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道德情感与态度、道德动机与实践,以提高其人性境界、精神涵养与做人品性的教育”,换句话说,只有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品德形成的教育才是德育。
        心理发展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心理发展是德育的前提。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做出道德行为的教育。道德品质的形成依托健康的心理,心理发展程度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所以,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正常健康的心理之上,一个无法认识自己、思维混乱、自卑孤僻、有人际交往障碍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质的。另一方面,德育促进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德育通过道德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接纳和控制自己,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已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会自动的对心理发展进行检测,当发现其发展滞后不成熟时,便会在道德信念的支撑下进行调节,纠正弊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2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2.1认知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不成熟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出现了不同于之前阶段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能接受简单的抽象知识,如牛顿第一定律、杠杆的平衡状态以及压强等,他们已经可以理解并接受。除此之外,他们的反省意识也开始出现,会主动的对自己先前的观念和行为进行反省。同时,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也开始发展,能独立思考已经发生的事件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做出判断。虽然他们认知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初中阶段有所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受到知识储备不足和社会经验不够的制约,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会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2.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大
        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着不同且范围更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的情感也丰富了起来,性的情感和社会情感都得到了发展,他们富有理想,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激情,关心国家的未来。但由于性腺激素的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亢进,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变弱,在受到外界刺激后,情绪会在短时间爆发出来,表现的直接和外露,呈现出易感性特征,易激动,易感情用事。例如,初中生在考试取得高分时会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在考试失利时,会情绪低落,自我否定。他们的情绪容易在激昂和消沉之中来回快速变化,极其不稳定,有时,他们会因为一些小事,做出过激行为,但在事后又会后悔不已。
3利用心理发展特点,增强德育实效性
        3.1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它的形成能够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能够增强学生道德形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这阶段已经开始得到发展,但还未发展成熟,抽象的内容对初中生来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但要让他们吸收,达到内化于心,形成道德信念仍旧很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在讲解抽象内容时可以举一些例子,结合例子来讲解。

比如,讲解“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可以给学生举抗“疫”的例子:此次抗“疫”斗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捐款捐物的、深入前线的、坚守后方的等等,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为抗“疫”献力,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给大家讲解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共克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便于学生将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认识上升为传承集体主义精神的信念。
        3.2角色扮演激起道德情感
        道德如果没有情感就会变得苍白,道德情感是道德的血液。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且具有易感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法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角色扮演就是在某个场景中,自己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进入场景之中进行感受、演绎,借助这种方式,扮演者能直接快速的感受某个人物。德育的一大困难就是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道德情感,做出道德行为。为打破这个瓶颈,可以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感受角色身上的情感。比如,在讲解“走进法治天地”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无论何时都能遵纪守法,可以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一部分学生扮演海因茨,因出现了一种能治疗病危妻子的药剂,但自己没钱,而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肯延期付款,经过内心的煎熬和挣扎,最终做出了偷药的选择;另外一部分学生扮演法官,对海因茨进行审判。同学们要想演好海因茨和法官,就一定要走进角色,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经过此次的角色扮演活动,同学们不仅会对遵纪守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相应的情感。
        3.3注重班级的差异管理
        对于一个班级的德育实践工作来说,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德育引导。比如教师可以在开学不久后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且把同一类家庭类型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做一个针对该类型学生的德育工作指南,并且在教学中注意根据这种差异性综合施教。通过这样的针对性德育实践可以形成氛围良好的德育班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4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共建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家长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家长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第一,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德育状况,阶段性地总结学校的德育工作,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第二,应针对家长开展德育培训,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第三,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让教师暂时成为“代管家长”,引导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3.5树立正确榜样引导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品德发展的归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还是为了形成道德行为。一方面,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觉醒,强烈要求自己做主,但由于难以分辨是非,在受到不良影响后容易做出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初中生喜欢崇拜与追随那些在某方面比较优秀的人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分析以及根据教学目标,对他们的榜样进行严格甄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
结束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初中阶段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德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引导初中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李冬青,张梅.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2-3.
[2]高峰.“会诊式”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构建分析[J].华夏教师,2019(36):86-87.
[3]高旻.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90.
[4]杨武.浅谈初中德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