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婷
河南省许昌实验幼儿园 河南省许昌市 461000
摘要:良好的行为表现是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它的养成与幼儿期的习惯形成有着密切且深远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了解3-6岁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探讨3-6岁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并从中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给幼儿家长提供参考意见,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本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孩子的性别特点和年龄特点、承担孩子主要教育责任人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等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本研究认为提高家长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认识、加强幼儿自身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提升家长自身文化素养、发挥家园合力,是3-6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本文对当前3-6岁幼儿行为习惯的表现现状和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供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
关键词:3-6岁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在健康方面要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保证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在社会方面要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在语言方面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本研究以幼儿礼仪、饮食卫生、游戏、三方面的行为要素为切入点,为培养3-6岁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参考意见。
一、3-6岁幼儿行为习惯表现现状
(一)社交礼仪行为习惯表现现状
幼儿良好的社交礼仪习惯正处在初步形成中,尤其在主动与他人道别方面,良好社交礼仪习惯正在由不经常向经常的习惯发展,且逐渐形成固化,并应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幼儿多习惯于在分别时向对方挥手告别,如“拜拜”、“再见”等礼貌用语。
(二)幼儿的饮食卫生习惯现状
本文重点阐述了幼儿进餐行为中的表现,发现幼儿的饮食卫生行为水平普遍不高,幼儿并没有将饮食卫生意识形成固化的行为习惯。在餐前洗手方面,幼儿主动性不够,常常需要成人的叮嘱与监督。对于很多幼儿来说,都存在着挑食浪费的情况,比如逃避不爱吃的食物、抗拒吃某些食物、转移不爱吃的食物等。同时,幼儿在进餐时专注度不高,常常表现出边吃边玩或东张西望的行为,因此导致进餐的时间过长。
(三)幼儿游戏的行为习惯现状
幼儿游戏存在着性别差异,对于男女孩游戏之间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男孩更倾向于建构类、科学类规则性游戏,女孩会在角色区、美工区等创造性游戏上停留更长时间。在游戏规则上,年龄越小的孩子,游戏的规则意识越弱,出现争抢玩具、独占玩具的现象越多。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
首先,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大多幼儿教师不能对幼儿进行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其次,形式单一、模式固化的教育方法也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的过程中,常常忽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引导幼儿自发地探索良好的礼仪行为。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脱节
幼儿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很好,回家之后受父母行为习惯的影响,或者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截然不同。这些现象造成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产生分歧,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很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缺乏与孩子及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认识不足
绝大多数家长在教育理念上都认识到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却仍存在着大量“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父母学历的高低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培养3-6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与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3-6岁幼儿行为习惯。
(一)提高家长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认识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于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期也是关键期,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了解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必要性,幼儿行为习惯的发展不能单一化,家长应从重视文化知识的培养过渡到对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视上。同时,家长应在幼儿活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待人接物、餐前便后洗手、倾听别人讲话以及和谐的同伴游戏的好习惯。
(二)加强家长培养幼儿自身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幼儿家长要结合幼儿年龄、性格等特点,尊重和理解幼儿想法和意见,与幼儿进行平等的沟通,让幼儿了解并接受良好行为习惯带来的好处,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并且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可充分发挥鼓励和赞美的作用,引导并帮助幼儿纠正不良习惯。
(三)提升家长自身文化素养,注重自身的行为教育
著名的日本教育家富泽谕吉提出:“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文化水平、综合修养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作用。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家长尽可能克服自己在生活、学习习惯及语言行为上的陋习,要与人为善、礼貌谦让,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榜样。
(四)重视幼儿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教师应将营造良好氛围和日常渗透相结合,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主题,布置 “我爱好习惯”主题墙、“我爱乖宝宝”主题课程.把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通过图画展示出来,直观的表达给幼儿。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幼儿,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因此幼儿教师要多注意自身良好行为,为幼儿树立行为榜样,让孩子感受到周围人物带来的正能量。
(五)发挥家园合力,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幼儿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配合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实施的效果,幼儿园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如:家长开放日、家访等活动,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保持长久的耐性和坚实的态度,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一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Z].2012:6.
[3]苏丽娟.3-4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21):215.
[4]肖红梅.3-6岁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调查研究[J].幼儿教育,1991,(21):12-14.
[5]杨佩芬.幼儿文明礼貌的形成和培养[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4):140.
[6]郭雨欣.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现状研究[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7]井卫英,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2,(4):36-38.
[8]孙云晓著.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N].中国教育报,2010-02.
[9]徐红.幼儿习惯与家长习惯的调查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6,(03)::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