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峰
燕子矶幼儿园下庙园区 南京市 210000
案例背景:
《指南》中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据此,本次的种植活动,我们只是给孩子们提供了蚕豆、铲子、土和种植容器(杯子)。种植前我们也没有进行如何种蚕豆的团体讨论,而只是给孩子们介绍了种植的材料和用具。
案例描述:
在上学期,孩子们还是小班小朋友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大蒜头的种植活动,那个时候,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挖土、埋大蒜头、铺土、浇水,每天一起给大蒜头浇水、和大蒜头说悄悄话,等大蒜长得长长的,我们让孩子们剪下来带回家,请妈妈烧成好吃的菜品尝。吃着靠自己劳动收获的大蒜,别提多香啦!就算是平时不吃大蒜的孩子,那一顿也把大蒜吃光光哦!
这学期,孩子们升班了,成为了中班的小朋友,我们根据主题活动中的内容,提前准备了蚕豆、土壤,以及种植用的杯子、种植用的工具铲子。种植活动开始,孩子们围成一圈,先是用小铲子铲土到杯子里。铲着铲着就开始出现不一样的做法了。大部分孩子在杯子里装了一半的土,然后开始放蚕豆,最后在蚕豆上再盖上土。而康康是在杯子里装满了土然后就把蚕豆放在土上面,蚕豆上面没有再覆盖土了。文文是铲了一小铲土,薄薄地撒在杯底,然后就开始放蚕豆,最后在蚕豆上又加了厚厚一层土。整个种植过程中,我没有做任何提示,而只是作为一名观察者和材料提供者。
种完以后有个孩子突然喊了一句“还没浇水哪!”大家都想起来还要浇水。水取来了,大家轮流浇水。这时,又出现几种情况,有的只浇了一点点水,土都没有湿,有的土完全湿掉了就不再继续浇了。真真一下倒了很多水到土里,土被淹在水下。
回到班里后,我们开始讨论今天的种植活动:1、用了哪些材料和工具?2、蚕豆用土埋起来还是放在土上面更容易发芽?3、怎么照顾蚕豆才能快快发芽?孩子们认真讨论着,每个人都坚信自己的种植方法是正确的,我也没有给出答案,希望孩子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找到答案。不过关于如何照顾蚕豆,孩子们共同的结论是每天浇水,这一点大家一致认同。有个孩子说“还要晒太阳!我奶奶种的大蒜头就每天晒太阳!”大家表示同意。还有小朋友说要把家里的洒水壶带来。
慢慢地,我们的蚕豆发芽了,越长越高了。孩子们对于蚕豆的生长变化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每天,早上入园、点心后的休闲时间、餐后活动、下午离园等自由时间,都有孩子们会到窗台上看看自己的蚕豆今天有没有变化?和别的小朋友的蚕豆比,是不是长得更好?有一次我还意外听到皮皮对着自己的蚕豆说:“ 蚕豆蚕豆,你要快点长高,要长得比果果的蚕豆还要高哦!”放学的时候,边看着孩子给蚕豆浇水,还能边听到“妈妈你看!我的蚕豆发芽了!”“奶奶你看!我的蚕豆都长这么高了。”等类似的话。
可是,还有个别孩子的蚕豆没有发芽。有的是摆在土的表面,然后洒了很多水,已经长白毛的,有的是种的太深,而水也没浇足,都不足以把土浸湿的。他们看着同伴的蚕豆陆续发芽、长高,记录蚕豆的生长变化,而自己的蚕豆一点动静都没有,心里也很着急,也会来问我为什么他的蚕豆没有发芽?
于是我们一起讨论了蚕豆没有发芽的原因,孩子们通过对发芽蚕豆和没有发芽蚕豆的对比,得出结论:蚕豆发芽需要把土当成被子,盖被子,但是又不能盖很厚的被子,要不然蚕豆醒不了。要盖薄薄的被子。
还要浇水,但是又不能浇太多水,不然蚕豆会淹死,而且发不了芽。还有小朋友说每天要来和蚕豆说说话,这样长的会更好。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种蚕豆的生活经验。
这几个蚕豆没有发芽的小朋友,听的特别认真。讨论完后我问他们为什么蚕豆没发芽,他们都能说出自己蚕豆没发芽的原因。我再问他们想不想重新再种一次,他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行为分析:
孩子是未知世界的小小探索家,他们有自己的方式感知周围事物。所以在本次种植活动中,我没有事先告知幼儿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怎么办?而只是给孩子提供了工具、材料,让孩子们自己探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种植,我发现有的孩子确实在种植方法上和大家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但是没关系,当别人的蚕豆发芽了而他自己的没发芽时,他就会思考自己的种植方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也就体现了《指南》中4-5岁科学领域的目标1的第二点: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
作为教师,需要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蚕豆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尤其是当每个人的蚕豆们的生长状况日渐不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回忆当时自己是如何种植的?平时是如何照顾的?用哪种方法种植的蚕豆长得更快?如果有孩子的蚕豆没有发芽,找到原因后,再提供工具和材料重新让他再种一次,并总结原因。
在这一阶段,蚕豆们接受着孩子们充满爱的照顾,孩子们感受着生命成长的魔力。当蚕豆刚开始发芽那段时间,总有孩子惊喜的跑来告诉我,他的蚕豆怎么了。每周,我们会进行蚕豆的生长观察记录,把自己的蚕豆的变化画出来,比如发了几颗芽?长了几片叶子了?有没有长高?翻看着自己记录的蚕豆的生长情况,有的孩子惊讶地发出感慨“我的蚕豆都长这么大啦!”
支持策略:
《指南》中指出,4-5岁的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生命成长的感知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面,要让幼儿热爱生命、尊重生命,首先要让他们感知和发现生命。所以我们进行了蚕豆的种植活动。孩子们对于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表现出了惊奇和喜悦。并且每天去观察、照顾蚕豆,继续关注蚕豆的生长变化,每周定期记录蚕豆发芽、长高的过程。在每天持续的对蚕豆的关注、照顾中,感知和发现蚕豆生长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在讨论种子为什么没发芽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很快就讨论出了蚕豆生长的基本条件。在种植蚕豆时,我没有做任何提示和引导,全凭幼儿自己的经验来种,所以一个月后,有的蚕豆成长的很好,有的没有发芽。
1、接下来,我们为蚕豆没有发芽的孩子重新提供了种植材料,再次种植,一看重新种植的蚕豆会不会发芽。这也是孩子的探究过程。其实,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提出蚕豆为什么没发芽的问题。然后猜想和假设没发芽的原因。再通过种植实验形成问题的解释。最后再交流探索的结果。这种交流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思绪,使得探究行为更加深入。进行过第二次种植的孩子,更能够明白蚕豆的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直接经验。
2、进行其他植物的种植活动。比如黄豆、红豆等,还是只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种植的方式。日常对植物进行照顾,并定期做观察记录。总结出植物的生长条件。
3、深入进行水培植物的种植。让幼儿感知土培和水培植物的区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次种植的蚕豆也陆续发芽了,他们的小主人心里可开心了,自己终于也可以认真记录蚕豆的生长变化啦!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意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本次种植活动中,我一直秉持着这一理念,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身后,而不是作为一名指挥者告诉孩子如何种植。尽量给予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不过也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动向,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提供帮助与指导。因为,孩子都是未知世界的小小探索家,我们要充分的相信孩子,他们,都是棒棒的!可以独立完成探索的!